赖国:
赖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开国始祖叫姬叔颖,是周文王子,因为伐纣有功,而被封在赖地(今湖北随县东北部),侯爵,建赖国,称赖侯。
周王朝时期,赖国有二:
一个赖国原来是商朝末期的赖国,子姓国,原址在赖地(今河南周口鹿邑),故称赖国。周武王在灭殷商王朝之后,子姓赖国随之灭亡,国人南下迁至随枣走廊聚拢为国(今湖北随州东北部),称厉国。上古时期“厉”、“赖”二字通假,因此亦称赖国。
另一个赖国位于包信之地,即今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包信镇一带,是周武王在灭殷商王朝之后,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第十九子姬叔颖于故赖国之地(今河南周口鹿邑),子爵,建赖国,称赖子。后南迁至包信。
到了春秋时期,赖国依附于楚国。在史籍《春秋·僖公十五年》中记载,周襄王七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齐桓公四十年,曹共公八年,公元前645年),楚成王芈f(熊恽)发动了攻击徐国的“娄林之战”,中原诸侯联合起来救徐国、抗楚国,其中的齐、曹二国联军则专门讨伐一直积极协助楚国的赖国,然而赖国君民上下齐心抵抗,齐曹联军无果而退。
第二年的周襄王八年(楚成王二十八年,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不甘心攻赖失败的齐桓公姜小白再一次出兵讨伐赖国,但仍未能攻克。可见,赖国在春秋中期还是有很强的军事实力的。
然而,楚国为了扩张势力,集中力量北上争霸中原,还是没有放过一直依附于自己的赖国。据史籍《左传·昭公四年》中的记载:周景王七年(楚灵王三年,许悼公九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芈围(熊虔)召集诸侯,在吞灭了楚国扶立的国之后,顺带也灭了赖国。
按史籍《左传》中的记载:楚灵王在灭了赖国之后,赖国君主赖添伯自己两手反绑,嘴里衔着象征君权的玉璧,手下的士兵们则袒着背,抬着棺材跟着赖添伯到了楚国大军的中军帐中。见到这种状况,楚灵王也不知道如何处置赖子为好,就询问站在一旁的大夫椒举该怎么办?椒举回答说:当年楚成王芈f(熊恽)在周惠王二十三年(楚成王十八年,许公五年,公元前654年)攻克许国,许公(许僖公)就像赖子这个样子,楚成王上迁亲手解除了他的捆绑,接受了他的玉璧,还烧掉了他的棺材,也就是宽恕不杀。
楚灵王听后恍然大悟,也如此办理了。后来,楚灵王把赖添伯及其赖国人都迁移到鄢地(今河南许昌鄢陵)。当时,楚灵王准备要把附庸于自己的许悼公姜买连同许国迁到原赖国境内去,于是派大夫门韦龟和公子熊弃疾(即后世的楚平王芈居)在其地为许国筑城,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回国。
楚国的上大夫申无宇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却叹息道:楚国祸难的开端就要开始了。楚王召集诸侯就前来攻打别国而战胜,在边境随意筑城也没有人争论,国君的愿望都能如意,但这样百姓们就能够安居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谁还能够受的了?一旦不能忍受国君的命令,祸乱就要发生喽!
赖国自公元前1121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5年)姬叔颖受封建国,至公元前538年赖添伯执政时期被楚国所灭,共约历二十六代君主,国祚五百八十三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零七年)。
赖国地望及与厉国之间的关系:
“赖”字在古代的读音与“厉”字相通,根据古汉语同音通假的规则,常常与“厉”字混淆在一起,赖国也因此被称为“厉国”。如在史籍《春秋三传》中,同样记载有“昭公四年楚灭赖国”这一事件,其在《左传》中作“赖”,而在史籍《谷梁传》、《公羊传》中则皆作“厉”,故而有许多学者皆认为,古代的赖国就是厉国。
事实上,把所有的赖国“以为即厉非也”,特别是历史上并不仅仅只有一个赖国(厉国),这就更加使赖国的历史显得扑朔迷离。仅在赖国地望问题上,就存在以下六种说法:
说法一:赖国在湖北随州。主张这一说法的人,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晋人杜预。他在《左传·桓公十三年》“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注中说:“赖国在义阳随县。”这里所说的义阳即义阳郡,当时郡治今湖北桑阳东南。随县即今湖北随州东北殷店(旧称殷家店)一带。由于赖、厉二字通假,这里的赖国也称厉国,赖国灭亡后的地方也称厉乡或古厉乡。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曰:“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又在《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一书中收录有一首中鲫铭文,其中有“王锡中马自隘侯四J”等字,有人认为其中的“隘”即厉字,说明在西周初年的湖北随州一带就有一个厉国。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厉国也仅是厉国,与赖国无关,杜预所说的在随州的赖国实际是厉国之误。
说法二:赖国在河南鹿邑。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王夫之为代表。他在《春秋裨疏》一书中,不赞成杜预对《春秋·僖公十五年》“齐师、曹师伐厉”一句对厉国地望的注释,认为厉国不可能像杜预所说的那样是“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而应在鹿邑老子所生的苦县厉乡。在史籍《史记·老子列传》中也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注:“正义曰:厉,音赖。”在史籍《晋太康地记》中记载:“苦县东有赖乡村,老子所生地。”在史籍《魏书·地形志》中记载:“武平有赖乡城。”上述所指都是一处。此外,学者杨伯骏也在《春秋左传注》中支持王夫之的说法,认为“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裨疏>之说较合。”事实上,当时齐、曹两国的军队讨伐厉国,是因为楚国军队入侵徐国,伐厉的原因是为了救徐。从方位上看,假设杜预所说的厉国在湖北随州符合事实,但徐国在今安徽泗县一带,与厉国相去甚远,中间又有其它国家相阻隔,齐、曹显然不可能用兵于千里之外。况且从齐曹两国的力量看,在齐国最为强盛的齐桓公时期,曾联合宋、陈、卫、郑、许、曹六国军队与楚国作战,但也仅得以进军到远离楚国腹地的楚国边境陉(今河南方城一带)。更何况这时的齐国已经衰落,又缺乏当年七国联军的声势,仅以齐、曹两国绵薄之力,断然不可能进军到楚国腹心之地的厉。所以,这里所说厉国显然不是远在湖北随州的厉国,而只能是距徐国最近的鹿邑一带的厉国;
说法三:赖国在河南息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西晋的司马彪为代表。他在《后汉书·郡国志》中注汝南褒信(今息县东北包信镇)曰:“褒信,侯国,有赖亭,故国。”此后,宋朝人郑樵、罗泌、元朝人马端临等都赞同这种说法。如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赖,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罗泌《路史·国名纪》、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有也有同样说法。清朝学者顾栋高所著的《春秋大事表》中,两次提到赖国在息县东北,其中在《楚疆域表》中说:“昭四年灭赖,今河南光州息县东北为赖国地。”又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中说:“赖在息县东北。”另外,在清嘉庆年间编修的方志《息县志》中,也说“褒信在息县东北七十里……后废为集。古赖国,今赖亭是也。”上述主张赖国在息县东北的人都是不同时期历史地理学界的权威人物,言之凿凿,且记载联贯,具在较大的可信性。况且从鲁昭公四年的历史事实考察,当时的楚国军队一直在淮河流域活动,其灭赖是在东伐吴、取朱方、杀庆封之后、取山东曾国之前的一次行动,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象杜预所说的那样去灭掉早已归属楚国并远在楚国心腹之地的随州之厉国,而只能在回到自己边邑地区稍作休整时灭掉息县之赖国。关于这点,从楚国灭赖国后对赖国后事的处理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如据史籍《左传》记载,楚灭赖后,欲迁许于此,并使斗韦龟、公子弃疾城之,而楚大夫申无宇却说:“城竟莫校。”杜预注:“谓筑城于外竟,诸侯无与争。”杨伯骏注:“筑城于边境。”这些实际上都是在告诉我们,楚国灭赖后要筑城的地方是在楚国边境,由于这里是赖国故地,因此赖国也只能是在淮河流域的息县之赖,而不可能是别的地方的赖国。
说法四:赖国在山东聊城西。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东汉人服虔为代表。他曾著有《春秋左氏传解》一书,提出这一观点。后来,唐朝学者裴捆为《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的“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集解,还引他的话说:“赖,齐邑。”此后,清朝学者江永在所著的《春秋地理考实》中,也认为《左传·哀公十年》中记载的“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中的赖“地近东昌府高唐也”。这里所说的高唐便指今聊城西部一带。
说法五:赖国在山东章丘西北(或历城东),主张这种说法的人主要是近代的一些地理学家。他们认为,史籍《左传·哀公六年》中所记的“齐侯阳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赖”之赖国所指即此,并引《后汉书·郡国志》曰:“菅县有赖亭。”菅县即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
说法六:赖国在河南商城南。主张这一说法的人,以明末清初人顾祖禹为代表。他在《读史方舆纪要·河南汝宁府光州商城县》注中说:“赖亭,在县南,春秋时赖国也。昭四年,楚灭赖,楚子欲迁许于赖即此。”此后,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存灭表》中也主此说,认为“今河南光州商城南有赖亭。”但当代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与较早的文献记载不合”,是“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以来的误记”,因而不足取信。
上述六种说法,基本上包括了古今关于赖国地望的主要观点。其中随州、鹿邑之赖多称厉国,聊城、章丘之赖一般认为是邑名,商城之说形成较晚,只有息县赖国被较多的人认为是《左传·昭公四年》所记被楚国灭掉的赖国。也正因如此,史籍《通志·氏族略》才记载这一赖国在“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成为赖氏的得姓渊源之地。
赖国先祖与血统源流:
关于赖国是怎样来的一个国家,古今也同样存在着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赖国是炎帝后裔所建的国家。这种说法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如在西晋学者皇甫谧在其所撰的《帝王世纪》中,就认为湖北随州一带的赖(厉)国与炎帝神农氏有关,说“神农氏起于列山,谓列山氏,今随厉乡是也”。至唐朝时期,李泰撰《括地志》,也赞同这一说法,认为这一赖国以境内的厉山而得名,其山“在随州随县北百里,山东有石穴。昔神农氏生于厉山,所谓列山氏也。春秋时为厉国”。此后,史籍《太平寰宇记》、《路史·国名记》、《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都袭此说。另外,在宋朝学者编撰的《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里,也认为赖国是“三代诸侯赖子之国”,或“周不得姓之国”,主张其血缘另有所出。清朝学者顾栋高在其所撰的《春秋大事表》中,更进一步指出厉国是炎帝本国,姜姓。上述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湖北随州一带的厉国是一个姜姓国家,血缘先祖是炎帝。此外,当代学界也有人根据古代厉、赖、列等字相通的事实,指出炎帝及其后代最早活动在山西汾水流域,后约在商代东迁河南鹿邑的厉乡。也就是说,在鹿邑一带的厉国也是炎帝的后裔所建的国家,血缘出自炎帝系统。
第二:赖国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第十九子叔颖的后代。大多数赖氏族人和赖氏家谱主此说。如在近年台湾流行的《台湾姓氏堂号考》、《台湾姓氏源流》、《中华姓氏源流堂号考据》等书中,均以赖氏家谱为依据,认为赖国是叔颖的封国,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其地“在褒信县,今息县东北”,“即秦时颍川郡,亦即今河南原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之地。赖氏发祥于此。”此外,《焦岭赖氏族谱》等家谱文献中也说,赖国是周武王弟叔颖所建的国家。叔颖与他的父祖一样,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和周文王第十九子,在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121年)受封于赖地,为子爵,建赖子国,史称赖子。此后累世相传,至鲁昭公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为纪念故国,改姓为赖,以国为氏。
综合上述两点可以看出,围绕赖国血缘先祖的争论,主要集中在是炎帝之后还是黄帝之后的间题上!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便可明白,主张是炎帝之后的人主要指在湖北随州和河南鹿邑的厉国(赖国),而在河南息县的赖国显然出处自黄帝系统。也正因如此,著名的宋朝学者罗泌在《路史》一书中记载:“赖,子爵,蔡之褒信有赖亭,楚灭之(昭四年),非炎帝后。赖,<春秋>灭赖,古本作厉。故世以为即厉,非也!”罗泌在这里明确指出,尽管历史上曾经有过几个赖国或厉国,并且其血统来源不一,但后来诞育了赖氏这个姓氏的国家只有一个,也就是姬叔颖在西周初年所建、周景王七年(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为楚国所灭、其地在今河南息县包信镇的那个赖国。
另外还需要明确的是:虽然赖氏族人共尊姬叔颖为血缘先祖,并说他是赖国的开国君主,然而这种说法的起源非常晚,并且也仅只见诸于一些《赖氏家谱》,而在所有的古籍和历代有影响的姓氏学著作中,都没有如此记载。所以,时至今日,人们还无法完全从纯学术的角度解开姬叔颖与赖氏之间的谜惑。
赖国君主简要世系:
西周时期:
姬叔颖:公元前1121~前?年在位待考,赖国开国君主,子爵,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5~?年在位待考,逝世后葬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其后约有十二代君主缺失文献记载,待考。
春秋时期: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惠子,子爵,逝世后葬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宣公,加封公爵,逝世后葬于缠塘山。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厉公,公爵,逝世后葬于蓝田口。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平公,公爵,逝世后葬于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西潭。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桓公,公爵,逝世后葬于丰邑西墙。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敏侯,降为侯爵,逝世后葬于丰邑东山。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襄侯,侯爵,逝世后葬于地待考。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成侯,侯爵,逝世后葬于洞阳山。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冲侯,侯爵,逝世后葬于坪口山。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章侯,侯爵,逝世后葬于荆田村西。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穆伯,降为伯爵,逝世后葬于小子岩。
姬□□:在位时间待考,赖文伯,逝世后葬于池口。
姬□□:公元前?~前538年在位,赖添伯,逝世后葬于梨田口,楚灵王灭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