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
杞国,是自商王朝时期一直延演至战国初期的一个古老姒姓诸侯国,国祚延绵一千来年,国君为大禹的后裔。
杞国正式建国于商王朝时期,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西周王朝初年,杞国得以重新建国,自周武王敕封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杞国君主传了二十代,一直到战国初期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在史籍《史记·陈杞世家》中虽有记载,但主要记载陈国的历史,实际上对杞国的整个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对此,司马迁还特别说明:“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这样的小诸侯国,在周围强邻大国们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杞国最初的国境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一带,后来东迁到今山东省的滕州,继而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后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古老的夏礼,因此,在春秋晚期孔子曾为考察夏王朝之礼制而到访杞国。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杞国虽然属于华夏裔族,但其封地一直在东颐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久被夷化,由此也被诸夏所蔑视,例如在典籍《列子·天瑞》中所记“杞人忧天”这样明显具有鄙视性的成语典故,就指的是杞国人,该成语虽说是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表明了杞国在两周历史中多经磨难,因此造成了国人的忧患意识。
在周武王灭了殷商王朝之后,建立起西周王朝,为了巩固政权,遂大封诸侯,其间到处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没找到。一直到周成王姬诵开始亲政并追封先贤古帝后裔之时(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96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5年),才终于发现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便把他召来,特在其姓氏字上加赐“木”偏旁为“楼”,称姒东楼,封为东楼公,赐他到杞邑(今河南杞县)以延续古杞国国祚,主管对大禹的祭祀,时称杞东楼公。同时,周武王又把舜帝的一个叫妫满的后代封到陈地(今河南周口淮阳),建立陈国,主管对舜帝的祭祀,时称陈公满。
在杞谋娶公姒谋娶执政之时,正值周厉王姬胡当政时期(公元前878年继位,公元前841年被国人驱逐),与周成王姬诵封东楼公之时已经过了将近二百三十六年左右(断代工程认为是一百七十五年左右),期间共经历了九位周王(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周昭王姬瑕→周穆王姬满→周恭王姬繁麇→周懿王姬→周孝王姬辟方→周夷王姬燮→周厉王姬胡),因此,其间杞国的君主世系肯定有缺漏,至少也有九~十代君主失载!因为,不可能仅凭那四位君主就能度过如此漫长的时间,那需要四位君主平均每人执政五十九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四十四年),这在上古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到了杞谋娶公执政时期,举国北上,将杞国从杞县迁到了滕(今山东滕州)。当时,杞国曾先后受到宋国、淮夷、徐国等势力的攻打,无法在河南立足,只得暂到山东滕县附近的邾国避难,而后迁徙到夹谷地区(今山东新泰一带)。
杞国本身弱小,又夹在齐、鲁、莒等强国之间,常被侵扰,鲁国就曾借口杞君“不敬”而且“不祀禹”,就多次出兵“伐杞、入杞、占杞田”。当年的莒国为了扩张势力,也不断蚕食杞国之地。杞国为求自保,只得与大国晋国结盟。为避大国的逼迫,杞国被迫不断向东迁徙。到了周襄王六年(杞成公九年,公元前646年),杞成公姒每亡将杞国迁到了缘陵(今山东昌乐)。到了周景王元年(杞文公六年,公元前544年),杞文公姒益姑又把杞国迁到了淳于(今山东安丘黄旗堡镇)。
在杞国末年,内政十分不稳,连续出现了弟弑兄夺君位自立的情况。周敬王十四年(杞悼公十一年,杞隐公元年,公元前506年),杞悼公姒成逝世,儿子姒乞即位,是为杞隐公。杞隐公在位仅几个月,就被其弟姒遂弑杀夺位,这就是杞厘公。杞厘公一家好景也不长,杞厘公于周敬王三十三年(杞公十八年,公元前487年)逝世后,把国君之位传给了儿子姒维,是为杞愍公。杞愍公走上了其伯父杞隐公的老路,于周元王五年(杞愍公十六年,公元前471年)也被其弟弟姒阏路弑杀夺位,这就是杞哀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杞国史实很少,基本上只是叙述国君的世系,但所提到的具体发生了杞国的历史事件,唯有这两件兄弟相残之事。
到了周贞定王二十四年(杞简公四年,楚惠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45年),杞国终于在楚惠王熊章亲率大军北东进的过程中亡于强大的楚军,杞简公姒春成了杞国的末代君主。但楚国由于鞭长莫及,未能占有杞国之地,其境被齐国占据为己有。
周王朝时期的杞国自公元前1096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35年)东楼公得封建国,至公元前445年杞简公时期亡国,共记载有二十代君主,国祚六百五十一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九十年);加之甲骨文所记载的商王朝时期商高宗武丁(公元前1374~前13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250~前1192年在位)娶杞国女子为妻(妇杞)的杞国历史,国祚至少有应九百零四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七百九十四年)。
关于杞国君主:
商王朝时期的杞国君主已不可考,周王朝时期杞国国君世系有记载,现公认能考证出来的有二十位国君,实际上仍然缺失西周时期的六~八代君主记载。杞国君主自杞东楼公始,至杞简公终,基本上都是父子相继,偶有兄终弟及。其中杞武公之前若干位国君在位具体时间不可考。杞武公之后的君主在位时间都有记载,其中最长的是杞桓公,在位共七十年,最短的则是杞隐公,在位仅有数月,即被弟弟杀死篡位。
至于杞国国君的爵位,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皆记载为公爵,但实际上其爵位却有变化。在周武王开始封杞时拜为列国,待为上公,礼遇极隆。到了东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衰落,杞国封号逐渐被贬。在《春秋》等史籍中,杞国国君时而被称“杞候”、时而被称为“杞伯”,甚至被称为“杞子”。在山东新泰等地出土的杞国青铜器铭文上有“杞伯每亡”的标记,可以证明杞国爵位曾降至伯爵。
杞国故城遗址:
商王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据史籍《大戴礼记·少间篇》的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王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例如商高宗武丁就曾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为妻(妇杞),是其六十余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记载。而到了商帝辛时期,卜辞上也有:“壬辰卜,在杞,贞:今日王步于商,亡灾?”的记载。
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杞国存考古证据并不多,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王朝杞国存在的证据。而在杞国故地杞县,目前尚未找到杞国遗存之文物,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均已被拆毁。
在今山东省的泰安市新泰地区,清朝的道光~光绪年间曾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时期所铸造的青铜器。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食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杞伯每亡的鼎。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新泰周家庄又发现了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这些都证实新泰地区曾是古杞国所在地。
皇城顶遗址:在坊子区黄旗堡镇杞城村西约二百米处,有一个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高台地,当地相传为杞国王城所在地。台地北侧有断崖,文化层厚达一米五~两米,其中汉朝的灰坑及春秋、战国及汉朝的瓷砖陶器片皆有,出土的文物为战国至汉朝的筒瓦、瓦当、陶罐、陶盆、陶瓮,铁镢、铜剑、铁范及砚石等。
故城城墙:至今留有西城墙南段,城内文化积淀比较丰富,保存也较完好。
周家庄子遗址:该遗址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北距汶河仅约五十米。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三百米,南北宽约一百米,面积约三万平方米。该遗址地势相对较高,比周围农田高出约半米,遗址北部以明代的老官岭为边界,为整个遗址的最高处。遗址上陶片分布比较密集,采集到的标本多为泥质灰陶,带有粗、细绳纹,可辨器行有鬲、罐、盆、瓦和砖等器物残片。据此初步判断该遗址的年代为周~汉。
周家庄子墓地:位于坊子区黄旗堡周家庄子村西南,西距汶河约五十米,处在高岗台上,西北紧接抵挡汶水的官岭,据当地村民所言,墓地所在高岗面积很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平整土地破坏了台地的南部和东部,人工取土形成两道断崖,从剖面可见墓葬痕迹和一些散落的陶片,现存高岗台地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三十六米,东西宽约十米,面积约为三百六十平方米,上有两处盗洞,地表和剖面采集有绳纹筒瓦、灰陶盆口沿及瓦棱纹罐等,在时代上应属东周~汉朝。
石佛寺遗址:该遗址位于坊子区黄旗堡镇西门口村以西一百米,是建于汉朝的石佛寺遗址。
九女冢:主墓封土为圆坟类型,封土曾因村民取土范围缩小,上有一处盗洞,通高约四米。
杞国陶器-红陶鬲
杞国陶器-灰陶器皿
杞国陶器-微型灰陶卣(可置于人掌心)
杞国青铜-亚丑杞妇卣
杞国兵器-青铜戈
杞国兵器-青铜剑
杞国农具-淳于左造镰(戈)
成语典故“杞人忧天”:
从前,有一个杞国人,他常会想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让周围的人们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他摇着扇子仰望星空很久,之后自言自语地说:“若有一天天塌了下来了,那可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那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烦恼、发愁。
邻居、朋友们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问题担忧、惶惶不可终日。
后来的列子就将这个故事记载在《列子》中,世人将其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提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
“杞人忧天”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其实,从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个上古时期的杞国人所担忧的,的确是一个涉及到太阳系这个小星系的诞生→发展→变化→毁灭→生存的大问题。
杞国君主简要世系:
姒东楼:公元前1121~?年在位待考,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5~?年在位待考,杞东楼公,逝世后可能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待考。
姒西楼:在位时间待考,杞西楼公,逝世后可能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待考。
姒 题:在位时间待考,杞题公,逝世后可能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待考。
……期间有六~八代君主失载,逝世后可能葬于今河南省周口市杞县,待考。
姒谋娶:在位时间待考,杞谋娶公,迁国至滕(今山东滕州),后再迁夹谷(今山东新泰),逝世后可能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待考。
春秋时期:
姒□□:公元前750~前704年在位,杞武公,逝世后可能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待考。
姒□□:公元前703~前681年在位,杞靖公,逝世后可能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待考。
姒□□:公元前680~前673年在位,杞共公,逝世后可能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待考。
姒□□:公元前672~前655年在位,杞德公,逝世后可能葬于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待考。
姒每亡:公元前654~前637年在位,杞成公(杞伯),迁国至缘陵(今山东昌乐),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市,待考。
姒姑容:公元前636~前567年在位,杞桓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市,待考。
姒 丐:公元前566~前550年在位,杞孝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市,待考。
姒益姑:公元前549~前536年在位,杞文公,迁国至淳于(今山东安丘黄旗堡镇),逝世后葬于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待考。
姒 郁:公元前535~前518年在位,杞平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待考。
姒 成:公元前517~前506年在位,杞悼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待考。
姒 乞:公元前506~前506年在位,杞隐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待考。
姒 遂:公元前505~前487年在位,杞公(杞僖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待考。
姒 维:公元前486~前471年在位,杞愍公(杞闵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安丘市黄旗堡镇周家庄子村西北,待考。
战国时期:
姒阏路:公元前470~前461年在位,杞哀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待考。
姒 敕:公元前460~前449年在位,杞出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待考。
姒 春:公元前448~前445年在位,杞简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待考,楚惠王灭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