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周王朝-滕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族谱
周王朝-滕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2015-03-08484

  殷商时期的滕国:

  在典籍《国语•晋语》中记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在其十二姓中即有滕姓。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除了“文王之昭”中有“滕国”外,在“黄帝之宗”中又别出一个滕国,当据《晋语》立说,不一定有更多根据。

  周王朝时期建国前的殷商时期,确有滕国或滕族存在,其在殷墟卜辞中有记载。

  关于卜辞中的“滕“字,罗振玉解释为:朕,象两手奉火形,训兆。郭沫若则认为:象双手奉斧殆兵之初字,朕字从此殆谓持斧以契黾。叶玉森则认为:象两手奉火衅舟之缝。此字实象双手执篙撑船之形。

  滕,在殷商王朝指国名、或族名。

  在段商时期的滕国遗物,传世的有《滕女觚》、《滕尊》,其铭文为“滕作父癸蹲彝”。与此同铭、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滕觯》,均应属于殷商时期滕国或滕族作器。《滕尊》的形制至今未曾见到,如年代属西周,亦应为殷滕后裔所铸。

  滕县新出土有三件西周早期的滕器,与卜辞、殷滕铭文相比较,西周的滕字增火为意符。周武王在灭殷滕之后,封错叔绣以为国君,仍袭用滕之国号,唯加“火”以示区别,盖取焚灭之意。犹如殷有卫国,周武灭殷,封康叔为卫君,仍袭用原有国号。姬周族人建国,如鲁、卫、曹、齐、纪等不少国家,实际上均袭用了殷商时期的国号,滕国亦属此例。

 

  周王朝的滕国:

  周武王二十九年(公元前1104年),周武王病逝,由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周成王即位时年少,仅十二岁,由周公旦与召公]辅政,总揽周王室大权。时负责监管殷商遗民的“三监”管叔、蔡叔、霍叔不服,不但四散谣言,而且还勾结商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反叛,一时之间,殷商遗民,以及徐夷、淮夷、东夷纷纷响应,天下大乱。

  周公旦组织大军进行了三年坚苦卓绝的平叛,镇压了这次叛乱,杀武庚禄父,迫管叔自尽,流放蔡叔,削霍叔为庶民,之后发动了两年东征,以平服东夷。周公旦为了在平服东夷之后能够继续监管东夷之地,遂在东征的第二年即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9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22年)封其弟弟错叔绣于滕地(今山东滕县西南部古滕城),以协助鲁国掌管东夷,错叔绣遂建滕国,侯爵。

  在孔子编著的《春秋》中,于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开始有了滕国的记载。近有学者认为:滕国的始封地原来可能在卫国之境,后来才改封至今山东省的枣庄地区。

  春秋末期的周定王八年(宋文公十二年,滕文公二年,公元前599年),宋文公子鲍曾一度灭掉了滕国,后又在楚国的帮助下复国。

  周威烈王十二年(越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越王姒朱勾发动吞灭滕国、郯国之战,滕、郯二国就此灭亡,当时的滕国君主为滕伯姬文。

  有学者指出,滕国在这次灭亡之后,又在楚国帮助下再次复国,最后被宋君子偃(宋康王)所灭,又一说最后是被齐国所灭。不过,此说在正史中无载,只在清朝学者陈厚耀撰著的《春秋世族谱》中有记载,待考。

  由于文献记载的阙佚,除了滕国的始封君主以外,人们对西周时期的滕国历史毫无所知。

  在春秋时期,滕国作为大国霸业的支持者,一直比较活跃。例如,在齐桓公姜小白称霸期间,滕国曾与以齐国为首的其他诸侯国“同盟于幽。”在史籍《左传•闵公二年》中还记载,周惠王十七年(卫戴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卫国与北狄之间爆发了“荧泽之战”,卫国被北狄击破之后,滕侯鼗褂牍补一起向卫国提供了五千移民,辅助卫国复国。

  滕国的南境与宋国接壤,而宋国远较滕国为强,故而不时侵扰欺凌。在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短命的图谋霸业活动中,就曾在周襄王十一年(滕宣公十一年,宋襄公十年,公元前641年)拘捕过滕宣公姬婴齐。后来的滕昭公姬元(姬寿)在宋襄公的胁迫之下,于周襄王十四年(滕昭公三年,宋襄公十三年,公元前638年)被迫参加了以宋国为首的“诸侯伐郑”。

  周定王七~八年(滕文公元年,宋文公十一~十二年,公元前600~前599年),宋文公子鲍又乘滕昭公逝世的机会,以“滕人恃晋而不事实”为借口,两次发兵征伐滕国。

  周灵王二十六年(滕成公二十九年,宋平公三十年,公元前546年),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平公子成以滕国为自己的属国为由,不叫滕成公姬原“与盟”。甚至到了周敬王十一年(滕顷公五年,宋景公八年,公元前509年),当诸侯国“城成周”时,宋景公子头曼还居然傲慢地提出让滕、薛、郧三国代替自己服功役,俨然以滕国为己之附庸国。

  在晋、楚两国春秋争霸期间,滕国已经是晋国的同盟国了,除了滕悼公姬宁在周景王七年(滕悼公二年,晋平公二十年,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曾参加过以楚国为首的诸侯国召开的“申之会“以外,晋国所主持的许多外事活动和结盟征伐,滕国都是积极的支持者。

  由于滕国与鲁国的君主皆为周公旦的后裔,因此两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即鲁人穆叔所谓“曹滕二邾实不忘我好”,滕国一般视鲁国为其“宗国”,多次朝见鲁侯。例如在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二人朝见鲁隐公姬息姑,他俩就上演了一出争执行礼之先后的故事,薛侯位为公爵,祖上又是显赫王族即远古颛顼帝的少子禺阳,比滕侯的地位和历史都优越很多,但最后滕侯得到鲁隐公的支持,“以当朝姬姓为先”,证明了“一朝君主一朝臣”的现实意义。此后在一切鲁国组织的有滕、薛二国同时参加的盟会活动中,鲁国均把滕国排在薛国的前面。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所知的滕国史实不多,仅知滕文公姬弘曾欲行“仁政”,还邀请著名的孟子就到滕国来问政。

 

  滕国之亡:

  关于滕国之亡,历史上曾有不同说法。

  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史籍《世本》中记载:“齐景公亡滕”,著名的东汉末儒学家、经学家服虔在《左传•昭公四年》所作注释中亦同此说。但在《世本》中又记载:“隐公之后仍有六世为君。”

  滕隐公姬虞毋执政时期(公元前490~前484年),已经属于春秋末期,其后六世显然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与“齐景公亡滕”之说显然矛盾。故而,唐朝初期的大儒孔颖达就曾指出“齐景公亡滕”之说是错误的。

  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记载:“于越子朱勾三十四年灭滕”,目前史家多信从其说。然而,按越王朱勾三十四年为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此时的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还压根就未出生,恐怕连生物大分子的形态都还未形成,故而此说与典籍《孟子•滕文公》中所记载的“孟子曾与滕文公相交往的史实相抵牾。

  此外,在史籍《纪年》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在越国灭滕国的次年,即朱勾三十五年,“朱勾灭郯”。而据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1年)中的记载,当年的楚国人还说:“驺、费、郯、邳者罗鸯也……膺击郯国”,也可以证明此时郯国仍然存在。故而,在史籍《竹书纪年》中“越人灭滕、来郯”之说值得考究,或灭而又复也未可说。

  上海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史学家童书业认为:“孟子时之滕国,盖为越人南还后复建之滕。”其说法很有意思,明显是为了弥合《竹书纪年》中越灭滕之说的矛盾而发,无以确证。

  在典籍《战国策》中,刘向则力主“宋灭滕”之说。他在整理的《战国策·宋策》中记载:“宋康王之时……于是灭滕伐薛,取淮北之地。”宋康王即宋君子偃,他于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君子偃十一年,公元前318年)称王,成为宋康王。到了周赧王姬延二十九年(宋康王四十七年,田齐⊥跏六年公元前286年),田齐⊥跆锏胤⒍击灭宋国之战,宋国灭亡。因此,宋灭滕之说,当在子偃称王之后至齐灭宋之间的时间段之内(公元前318~前286年)。比较其他之说,宋灭滕说与其他史实较少矛盾,也许是可信的。宋国自身被齐国击灭后,其地被齐、鲁两国瓜分,而滕地则归入齐国,因此,后世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旷滕三十一世为齐所灭……”即由此而取。

  在今山东省的枣庄市所辖滕州市的文公台上,曾出土了齐国的《陶量》,此量已残,但有柄,复原后直径与高仅十厘米左右,与《子禾子釜》、《陈犹釜》相去悬殊,而与《齐量豆蹬》的容积相近,应系误钤“釜”印。齐国的量器出土于滕国故城内,证知滕地确曾属于齐国。不过,在宋国灭亡两年后的周赧王三十一年(田齐⊥跏八年,燕昭王二十七年,秦昭襄王二十四年,韩王十二年,魏昭王十二年,楚顷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4年),田齐⊥跆狂傲了,结果令其他诸侯国大大不快,燕昭王诏令大将乐毅发动攻击齐国之战,乐毅联合了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一举破齐,打的齐国仅剩二城,差一点被灭国。而此际楚顷襄王熊M也随后乘机发兵攻占了齐国的淮北之地,其时滕国之地也有可能又落入楚国之手。

  滕国自错叔绣于公元前1098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22年)开国,至公元前414年滕伯姬文执政时期亡国,共历三十四代君主,国祚六百八十四年(断代工程认为是六百零八年),其中,在西周时期有十三代君主失载无考,在春秋时期有三代君主失载待考,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滕三十一世为齐所灭”,就是因为失载了春秋时期的三代君主之故。

 

  滕国遗迹:

  滕国古城遗址:

  滕国古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枣庄市十佳名胜古迹。

  滕文公古台为“古滕八景”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建有文公楼、文公祠、文昌阁、真武庙等。1991年重修,现滕国古城面积五十万平方米,其中文公台面积两千七百平方米,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古城墙东、西、南遗迹尚存。子城内东北隅建有文公台亦名灵台。原系滕王宫寝所在。几千年来,台上先后建有文公祠、滕王阁、真武庙、文昌阁等。昔日灵台、灵沼、古刹、古槐,依殿宇滕阁之势,梵诵笙管之音,晨钟暮鼓,绿天如暮,殿壁森森,颇具规模。

  现今修复的文公台坐北朝南,东西长六十米,南北长四十五米,台高七米,正中为滕文公楼,两侧为厢廊,台门两侧有序连接东西厢廊,左厢廊东为走廊。台东为碑林。厢廊墙壁石刻记载滕国十大名人,依次为:叔绣、滕悼公、滕文公、然友、毕战、司马懋、陈相、薛烛、徐行、李洞,并附生平简介。

  文公台前有一片开阔地为古时阅兵马的广场。石阶脚下两侧各一古槐,唐贞观年间僧人所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树高十米,突兀参天,当地人称为神树。向南大路两侧各建一灵沼,一池绿波,粉前映日,碧盘滚珠,鱼跃水面。相传滕文公效法周文王而经营之,取与民同乐之意。

  文公台东南约五百米处建有上宫馆,传为滕文公继位后请孟子于上宫讲学,大兴强国富民方略。至今上宫馆遗迹依稀可见。

  故城西北两百米处为庄里西村的鬼城,现存有突出的高台,传为滕国贵族的墓葬。近年来出土的滕侯鼎、滕皇编钟等大量宝贵文物,是人们研究滕国文化的真实依据。

  昔日滕国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时达七百余年之久。在八百诸侯并立、七雄称霸之时被誉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创造了富民强国,自强自立的光辉范例。

  主要的景观有:文公楼、善国碑林、周灵沼、唐古槐、壮观石、古砖刻楹联、吕祖阁、上公馆雍城遗址等。最具代表性的景观有文公楼、唐古槐、善国碑林。

  文公楼:建于文公台之上,座北朝南。一楼正厅内塑有滕文公、孟子等滕国历史人物彩塑蜡像,塑像生动再现了《孟子*滕文公章句》中所载的滕文公问政于孟子,群臣聆听史官笔录的生动场景。二楼“滕国史迹展”以珍贵的文物、图片、史料和书画展现滕国三千年的灿烂历史。

  文公台上还有一善国碑林,在文公楼东侧。碑林汇集了从汉至今数十块碑碣,其中有汉画像石、唐造像碑、宋太祖圣谕碑和苏东坡的《西园诗碑》等,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又具有书画鉴赏价值。

  滕国青铜器:

  滕国青铜器以及与滕国历史有关的其他铜器,以往曾有零星发现,其中年代最早的就是《滕虎簋》。

  《滕虎簋》,铭文为“滕虎联肇作厥皇考公命中宝彝”,今已不见,只有文献《商周彝器通考》之图鉴,方座双耳有珥,腹和方座饰垂冠大鸟。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滕虎簋》的器主滕虎即典籍《礼记•檀弓》中记载之滕伯姬文的叔父滕孟虎,因此考订其为周中叶以后物。而著名考古学家、燕京大学教授容庚则考订其为西周前期,认为王国维所订年代“未免过晚”。因此,此滕虎簋大致属于周昭王时期,滕伯文及其叔父孟虎亦应属此时或略晚。对于滕虎簋,郑玄曾考证说:“伯文,殷时滕君也。”其实,殷商时期不以“孟”、“伯”为字,其乃周王朝的排字规则,郑玄所说是错误的。

  《滕侯稣戌》,其中铭文为“滕侯稣作厥文考滕中旅殷,其子孙万年永宝用”。其器至今消隐未见,据字体,其年代约属西周中期后段。滕侯稣之父名滕中(仲),知其父行二。史学界的传统观念都认为周王朝实行的是嫡长继承制,而实际上包括周王朝在内的各诸侯国所实行的继承制度有许多都是“—继一及”制,其继承规律是传子→传弟→再传子→再传弟……比如在滕国,滕侯之父大多不是长子而是次子。

  《朱伯御戎鼎》,就是邾伯御戎为其妻滕姬所作之器,可知邾、滕两国曾经联姻。

  《滕侯耆戈》,属于山西崞县梁上椿旧藏。滕侯耆,有学者认为他就是滕顷公姬结,在位时间为公元前514~前491年。

  《滕侯昊戈》,其铭文为“滕侯昊之造戈”六字,一般认为,滕侯昊即滕隐公虞母。1980年在滕县城南西寺院村又出土同铭青铜戈一件,铭文为“滕侯昊之造”。青铜戈的器形与《陈侯因戈》很相近,陈侯因,即田齐威王田因齐。

  《滕侯敦》,1982年在滕县杜庄村发现,与《滕侯昊戈》均属同人作器。《滕侯敦》为球形腹,盖有三环钮,腹有左右对称的二环钮,底有残痕,原来可能是一种高板豆,这种形制的豆也是属于战国时期的,因此也考订其器主为滕隐公虞毋。

 

滕国青铜-滕虎簋

 

滕虎簋铭文

 

  滕国君主简要世系表:

  西周时期:

  姬 绣:公元前1098~前?年在位待考,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22~前?年在位待考,滕国开国君主,滕错叔,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其后有十三代君主失载,待考。

  春秋时期:

  姬□□,公元前?~前716年在位待考,滕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公元前715~?年在位待考,滕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兀汗元前?~前652年在位待考,滕侯兀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婴齐:公元前651~前641年在位,滕宣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元(姬寿):公元前640~前600年在位,滕昭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弘:公元前600~前575年在位,滕文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原:公元前574~前540年在位,滕成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宁:公元前539~前514年在位,滕悼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结:公元前513~前491年在位。滕顷公(滕侯耆),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虞毋:公元前490~前484年在位,滕隐公(滕侯昊),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麇:公元前483~前?年待考,滕考公(滕定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其后有三代君主失载,待考。

  战国时期:

  姬 宏:在位时间待考,滕元公,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滕 仲:在位时间待考,滕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苏:在位时间待考,滕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命仲:在位时间待考,滕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虎(姬敢):在位时间待考,滕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

  姬 文:公元前?~前414年在位待考,滕伯,逝世后葬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姜屯镇东滕城村,待考,越王姒朱勾灭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