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周王朝-魏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族谱
周王朝-魏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2015-03-08620

  魏国:

  魏国,春秋时期晋国六大夫之一,战国时期七雄之一,姬姓。

  魏国的先祖,是西周初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后,封弟弟姬高于周王室王畿毕地(今陕西咸阳东北部),侯爵,建毕国,因称毕公高。

  按史书记载,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后,继续以姜太公为军师,并用弟弟姬旦为太宰,其余各弟召公、毕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当其位,人才荟萃,政治蒸蒸日上。这说明毕公高在西周早期为周王室的重臣,在国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不知何时何故,断了封祀,后裔子孙散居各地,说明毕国在西周时期即已灭亡,王族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毕氏。毕国的具体灭亡时间待考。

  毕公高有个后代叫姬毕万,春秋早期在晋国为军队小头目,侍从于晋献公姬嬷睢

  周惠王十六年(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吞灭耿国、霍国、魏国之战,毕万随晋献公出征讨伐,功勋卓著,事后,晋献公将古魏国之地(今山西芮城)封赏给了毕万,毕万始为晋国的上大夫,故而姬毕万的后代以其封地为姓氏,称魏氏,逐渐在晋国培植起自己的家族势力。

  到了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六年(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魏献子(魏舒)接替韩宣子(韩起)当上晋国的执政上卿,成为晋国权臣“六卿”之一,魏氏家族的势力迅速成为春秋时期晋国政治舞台上的庞大世家,早期的势力范围主要包括“三河”,即河东(今山西西南部)、河西(今陕西黄河与洛河之间)、河曲(今山西芮城风陵渡一带)。

  进入战国时期,晋国王室微弱,六卿争权(范、中行、智、魏、韩、赵)。结果,魏、韩、赵三卿以相互协作之优势最终取代其他三卿,于周贞定王十六年(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53年)将晋国瓜分了,史称“三家分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文侯魏斯四十四年,韩景侯韩虔七年,赵烈侯赵籍元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姬午正式承认魏文侯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魏国势力开始迅速扩张发展。

周烈王七年(魏惠成王二年,公元前369年),魏侯魏(魏婴)开始称王,史称魏惠成王。

  在魏国的历史上,魏文侯是一个十分有作为的君主,他先后以弟弟魏成子和贤大夫翟璜、李悝为辅佐,师事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著名大儒,任用乐羊为大将,攻取中山国。李悝在当政时期,大力推行变法,使魏国的军事及经济力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李悝撰写的《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影响深远。

  周昱王(周显王)九年(魏惠成王十一年,公元前360年),魏惠成王魏(魏婴)从黄河引水开凿大沟,从今河南原阳县北端直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即后世著名的“鸿沟”,大沟即能灌溉、又可航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在战国早期,魏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周威烈王十三~十七年(魏文侯魏斯三十四~三十八年,秦简公二~六年,中山武公元~六年,公元前413~前409年),魏文侯持续发动了攻击秦国的系列战争,著名的有“繁庞之战”(今陕西韩城)、 “河西之战”(今山西、陕西之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等,迫使秦国势力退出洛水(今河南洛河)以东,并在此期间击灭了中山国。

  周威烈王二十一~二十二年(魏文侯四十二~四十三年,赵献子十八~十九年,韩景侯五~六年,田齐悼子六~七年,公元前405~前404年),魏文侯与赵献子赵浣、韩景侯韩虔两国联合,发动了著名的“禀丘之战”(今山东郓城西北部),一举攻破齐国长城,沉重地打击了齐国的势力。

  周安王二~十一年(魏文侯四十七年~魏武侯五年,赵烈侯五~十三年,韩烈侯元~十年,楚悼王二~十一年,公元前400~前391年),魏文侯及其儿子魏武侯魏击联合了赵烈侯赵籍、韩烈侯(韩列侯)韩取,三家联军先后败大楚国于乘丘(今山东兖州东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部)和榆关(今河北抚宁)等地,此后魏国的国势强盛到颠峰。

  魏国在强盛时,疆域括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东部及河北省的大名、广平、山东冠县等地。

  魏国虽强大一时,但地理位置始终处在秦、赵、韩三个强国的包围之中。到了战国中期,齐、秦两国迅速崛起,自周安王十八年(魏武侯十二年,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起,秦献公嬴连就不断发动攻击魏国的战争,逼迫魏国不得不沿着洛水筑长城御防。为了不受秦国侵扰和加强对东部的统治,在周昱王(周显王)八年(魏惠成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魏惠成王魏(魏婴)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国也称大梁。

  到了秦孝公嬴渠梁执政时期(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秦孝公大胆起用商鞅实施变法,国力更加强大,秦国为实现东进战略,不断攻取魏国的河西之地。同一时期时,田齐威王田因齐(公元前356~前321年在位)起用邹忌实施变法,齐国也迅速强大起来。

  周昱王(周显王)十六年(魏惠成王十八年,田齐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魏国与齐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

  周昱王(周显王)二十八年(魏惠成王三十年,田齐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之间再次爆发著名的“马陵之战”,齐国军师孙膑在马陵道之战(今河北大名)大败魏军统领庞涓,并逼迫庞涓自杀。从此,魏国开始走向衰落,再也无力抑制秦国的东进了。

  到了战国晚期,衰弱的魏国不断受到秦国的蚕食,地域渐窄。到了秦王政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王赢政发动了吞灭魏国之战,秦军大将王贲在紧紧围困住魏国都城大梁之后,通过大沟引黄河之水直灌大梁城,大梁城被魏国人自己开凿的大沟来水冲毁,魏王魏假被俘虏,魏国就此灭亡。

  魏国自魏文侯魏斯于公元前403年正式开国,至公元前225年魏王魏假执政时期被秦国所亡,共传八代君主,国祚一百七十八年。

 

  魏国王陵: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的王陵一般都在都城之内或城郭附近,但只有魏国王陵例外,因为大梁地势低平,不便于建造陵墓。现已知魏国王陵多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卫辉市和辉县市一带,距魏国都城大梁约八十公里。

  战国初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山彪镇一带,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夏季被盗,后由前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是年秋由中央研究院等单位正式发掘清理。墓葬群中一号墓墓主被认为是魏国先祖魏襄子,其他待考。

  战国中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固围村村东,此处有三座魏王陵墓。民国十八~十九年(公元1929~1930年)曾遭大规模盗掘,但仍出土较多的青铜礼器,有鼎、簋、壶、鉴、盘、等,还出土铲、锄、犁、斧、削等铁器九十三件,是中国第一次成批出土战国铁器。

  1950~1951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清理。三座魏墓自西向东并列在一高两米,东西长一百五十米,南北宽一百三十五米的平台上,依次编为一、二、三号,规模最大的是二号墓,建造时间一号墓最早,二号墓次之,三号墓最晚,墓主待考。

  战国晚期,魏国王陵在今河南新乡卫辉市西南的汲城村,尤其以魏安王墓最为著名。

  晋武帝咸宁五年(公元279年),一个叫“不准”的盗墓人盗发了魏安王魏圉的墓穴,发现了十几万支竹简。这些竹简就是当初史家记载夏、商、周三朝一直到周赧王十九年(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6年)历史事件的古书,书名叫《纪年》。因为是历史是记载在竹简上的,故而后世称其为《竹书纪年》。

  这些竹简在发现时,大多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为当时盗墓人在墓中就用这些竹简点燃照明,使得许多用丝线串在一起的竹简坠落散乱,许多都只剩下灰烬断头。晋武帝司马炎在得知此事后,立即命人将竹简装了几十车送到都城洛阳,命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负责整理。

  因竹简被烧的残缺不全,整理工作非常困难,一直到晋惠帝元年(公元291年)设立了秘书监,由挚虞负责考证《竹书纪年》,挚虞依据大量善本书籍校对竹书,卫恒、束暂也参加了整理工作,尤其大儒束暂精通经学和古文字,一直到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才整理完毕,前后竟然用了二十年的时间。

  后世人们将《竹书纪年》竹简共整理出七十五篇、十六部,其中完整的有六十八篇,另外七篇严重残缺。后来,整理出来的《竹书纪年》也于宋朝战乱时期遗失。今本为明朝时期学者们杂采各书所补成的,并非原本。

  古本《竹书纪年》和今本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

  ①卷数不同,古本为十三篇,今本两卷;

  ②纪年不同,古本在周幽王以前使用周纪年,东周开始使用晋纪年,魏、赵、韩三家分晋后使用魏纪年,而今本则以周纪年;

  ③起始不同,古本自夏王朝开始,而今本始于黄帝;

  ④内容有异,古本部分内容引见于古本书中的,今本没有;

  ⑤今本所记夏代年数与古本不同。

  《竹书纪年》发现于战国时期的魏安王墓中,魏安王逝世于秦王政四年(魏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后来在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进行“焚书坑儒”之时,《竹书纪年》已经作为殉葬品被埋入地下三十余年,故而没有受到损毁。

  《竹书纪年》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对历史、文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的历史学家和古籍专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艰苦的考证和辨误工作,使这一古籍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学科。

  《竹书纪年》虽然与其他古史有异,但与甲骨文、金文(镏文)相符,所以,历代学者都用《竹书纪年》来鉴考历史,进一步保证了史料的价值和传播。

  《竹书纪年》作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资料,有些学者把它与在孔子故宅中所发现的《古文尚书》、在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卜辞》并誉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

 

魏国遗址-魏景缗王冢

 

魏国遗址-殉车坑

 

魏国青铜-三足大梁鼎(魏侯鼎)

 

魏国青铜-魏昭王尊

 

魏国青铜-镜

 

魏国官印-“文西疆司寇”铜b

 

魏国钱币-“安邑一Y”桥裆布

 

魏国钱币-“共少半Y”圜钱

 

魏国钱币-“H半”布

 

魏国钱币-“垣”字圜钱

 

魏国钱币-梁充Y金(百)当

 

魏国玉器-璜

 

魏国陶器-劳作仕女俑

 

魏国陶器-乐俑

 

  魏国君主简要世系表:

  西周时期:

  姬 高,周武王之十五弟,公元前1121~?年在位待考,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5~?年在位待考,毕国开国君主,周王室上卿,毕公高、毕卿,逝世后葬地待考。

  ……其有后数代子孙无载失考。

  春秋时期:

  姬毕万:姬毕高之子,生卒年待考,毕卿,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姬毕万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武子,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魏武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悼子,逝世后葬地待考。

  魏 绛:魏悼子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昭子,逝世后葬地待考。

  魏 赢:魏昭子之子,生卒年待考,谥号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魏 舒:魏魏赢之子,生卒年待考,魏献子,逝世后葬地待考。

  战国时期:

  魏 侈:魏魏舒之子,生卒年待考,谥号待考,逝世后葬地待考。

  魏□□:魏侈之子,生卒年待考,魏恒子,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东固围村。

  魏 斯:魏恒子之子,公元前403~前396年,魏文侯,逝世后葬于河南新乡市省辉县东固围村。

  魏 击:魏斯之子,公元前395~前370年,魏武侯,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辉县东固围村。

  魏 :魏击之子,公元前369~前319年,魏惠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嗣:魏罂之子,公元前318~前296年,魏襄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o:魏嗣之子,公元前295~前277年,魏昭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圉:魏赦之子,公元前276~前243年,魏安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增:魏圉之子,公元前242~前228年,魏景缗王,逝世后葬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山彪镇汲城村。

  魏 假:魏增之子,公元前227~前225年,魏王,逝世后葬地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