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周王朝-吴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⑴
族谱
周王朝-吴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⑴
2015-03-08666

  吴国:

  吴国,远古五帝之一帝喾的后代,姬姓,是春秋时期第四任霸主国(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

  据古籍记载:五帝之一的喾帝是黄帝的曾孙,他娶有四妃:元妃鞠訾氏,次妃陈锋氏,三妃有绒氏,四妃有邰氏。

  第四妃有邰氏,是炎帝的后代有邰氏部落首领之女,名叫姜,邰邑人(今陕西咸阳武功)。

  传说,有一年冬天姜与喾帝一起到郊外祭天,见到地上有一巨人足迹,好奇而踏,结果心动而娠,后生下一子。姜以为不详,将婴儿弃于路上,结果马牛过而不踏;之后姜又想将婴儿弃于林中,结果林中虎豹皆来相护;姜遂又将婴儿弃于大渠中的冰上,结果有许多飞鸟飞来展翼用羽绒为之保暖。如此三番五次地,姜源遂以为这婴儿是神,才抱回抚育。因当初曾欲弃之,故而姜源给孩子起名叫“弃”。

  弃从小在玩游戏时,就好种植花草麻菽,长大后更好农耕。尧帝知道后,举其为农官,后因教民稼穑有功,大大促进了农耕时代的到来,尧帝就封其于邰邑,赐号“后稷”。弃的后裔子孙世代皆为农官,族人逐渐发展为一个大部落,由于最终在周原立足发展,历史上人们就称之为周族部落、周部落、周族、周人、姬周等等。

  周族部落在生息繁衍的过程冢,因为经常要躲避邻近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时常迁移不定。一直到了周族第十三代首领叫姬父,史称古公父、后周武王追赐为周太王,他带领部族迁徙到了歧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歧山县京当镇祝家庄和扶风县黄雄乡、法门镇一带),由于有歧山的阻挡,游牧民族难以侵入,遂最终得以安居。姬父率领族人在周原清除杂草荒木,开垦土地,进行农业耕作。为了防御敌人,他们还修筑了城垣和栅栏。经过古公父、姬季历、姬昌三代人近四百年的经营,周族部落逐渐强大起来。

  周族人十分钟情有邰氏部落,因此古公父也娶有邰氏之女太姜为妃。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姬泰伯(姬太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历。其中的三子姬季历长大后娶了挚国(今河南驻马店汝南部)任姓国君的次女太任为妃,生了个著名的儿子叫姬昌。

  古公父非常喜欢这个小孙子姬昌,便想立三子姬季历为继承人,以便让姬昌顺利继位。然而,周族部落的传统是位传嫡长,姬季历是老三,不能继位,为此,古公父十分烦恼。姬泰伯看出了父亲的心事,为避位让弟,即先后以采药为父治病为由,先后离家出走;姬仲雍一见兄长离家,也以采药为名走之,然后追上兄长,兄弟二人跋山涉水,最后渡过大江(今长江),在江南虞地一带落居。

  “虞”,在上古时期与“吴”互为通假字,是远古沿传的神话中对善跑之兽的通称,后逐渐成为狩猎民族的特称,其栖息之地就称“虞地”又称吴地,即长江中下游两岸地区。

  当时,整个南方还没有开化,姬泰伯、姬仲庸到江南之后,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受到虞地土著居民的欢迎,很快就有上千户人家归附这兄弟二人,于是兄弟俩就建立起一个句虞国,也就是句吴国。在古代,“句”与“勾”二字也是通假字,故而“句吴”也称“勾吴”。大家共同推荐姬泰伯为最高首领,于是姬泰伯就成为了句吴国的开国君主,他江都城设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

  由于当时江南地区尚未完全开发,原始住民大多为越、濮、蛮、僚、畲等少数民族,被中原华夏民族称之为“百越”、“百濮”、“蛮僚”、“荒畲”、“南蛮”……等等,中原人认为蛮荒之地的民族肯定是在荆棘丛生的地方生活,因此在春秋时期以后,大多称之为“荆蛮”。“荆”,指未被文明开发之地,“蛮”,指未被文明开化之民。

  上古时期,江南人的生活习俗,或是将头发剪得很短、或是披发不束,赤脚、裸身,并在身上纹画各种图腾、或百兽毒虫的图案。姬泰伯开始时以姬周民族的礼仪制度和风俗习惯教化统治当地人民,但当地人不习惯,未能奏效。姬泰伯逝世后,其弟姬仲雍继位,姬仲雍则改弦易辙,采取“入乡随俗”之策,也“断发纹身,裸以为饰”,融入当地风俗,因此大大获得了当地人的支持。在姬仲雍的领导下,句吴国的农耕种植业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整个江南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

  自姬泰伯起,句吴国下传到第五代君主姬周章。姬周章在姬吴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周族人的后裔,故名为“周章”。姬周章继位做吴君时,周武王已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朝初期实行分封制,封周王亲族、灭商功臣、历代先圣的后裔到各地做诸侯。周王朝寻找太伯、虞仲后裔封诸侯,因周章已做吴君,就因地制宜正式册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周章之弟仲被封在周原附近的虞地(今山西平陆),列为诸侯,建立了虞国,其后人以虞为姓。仲因此称为虞仲,与其先祖虞仲同号。

  吴、虞兄弟之国,历经整个西周,传国十余代,一直到东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各诸侯大国纷纷争霸,到处是战火纷飞,处于大分裂、大割据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吴国则因为有长江天堑的保护,基本上没有受到冲击,获得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国力日益强盛,通过征服、拉拢、吞并江南各个少数民族,使吴国的疆域不断扩大。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变化,周天子丧失了号令天下诸侯的权威,人们不再遵从传统的周礼国法,各个诸侯国为扩张自己的地盘掀起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可谓礼崩乐败,天下大乱。虞国当时是一个小国,版图面积不过今天的山西平陆一县,它北邻强大的晋国。晋国是周成王之弟姬叔虞的封地,和吴、虞、虢同属姬姓封国,起初不过是方圆百里的小国,但经过晋国君主数代经营,版图日益扩大,到春秋初期已成为诸侯强国。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晋献公是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一心想扩大晋国国土,称霸诸侯。

  虞国和虢国(今河南陕县)位于晋国南方,控制着晋国南下中原称霸的通道,因此成为晋国首先兼并的对象。虢国和晋国之间隔着虞国,为避免虞、虢两国联合抗晋,晋国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先灭虢然后再破虞。周惠王姬阆十九年(晋献公姬嬷钍九年,公元前658年)春天,晋国大臣荀息与晋献公密谋,设计了一个“假虞伐虢”的阴谋。晋臣荀息出使虞国,以晋国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向虞公行贿,请求虞国借道给晋讨伐虢国,虞公果然上当,不仅答应借道给晋国,而且还答应出兵助晋攻虢。宫之奇是虞国著名的贤臣,深为晋国所忌讳,史籍记载:“虞有宫之奇,晋献公为之终夜不寐。”他听说此事后,急忙面见虞公,力陈借道于晋讨伐虢国对虞国的种种不利后果,但是虞公听不进去。此前,虞国边城墩邑曾遭西邻冀国侵犯,晋国看到事态的发展对自己不利,就出兵讨伐冀国,解除了虞国的危机。在虞公看来,这次晋国讨伐虢国,虞国理应助晋伐虢。晋臣荀息终于说服了虞公,晋虞联军进攻虢国,虽未灭虢,但极大削弱了虢国的力量。三年后,晋国看到灭掉虞、虢两国的时机已经成熟,又重施故伎,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宫之奇听到后惊恐万分,他断定这次晋国借道伐虢,回师途中必定灭虞,急谏虞公,力阻借道于晋。

  虞公仍然不听劝谏,同意借道给晋国。宫之奇无可奈何,他预知虞国行将灭之,就率本族人氏离开了虞国,临行前叹息着说:“虞国恐怕连腊月祭祖的日子也等不到了。”三个月后,晋军灭虢,回师途中又顺手灭掉了虞国。自姬周章之弟姬仲封虞,虞国共历十二君。虞国灭亡后,后裔为纪念故国以虞为姓,虞氏一直延续至今,这是姬吴的早期分支,与吴同属姬泰伯、姬虞仲之后。

  北吴虞国被灭亡了,而南方吴国却兴盛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自姬周章接受周天子封号下传到姬寿梦已历十五代。

  周简王元年(吴王寿梦元年,公元前585年),吴王姬寿梦开始正式称王,从此,吴国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第二年即周简王二年(吴王寿梦二年,晋景公十六年,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发动了攻击郯国之战,这是史籍中记载的吴国第一次对外战争。

  当时吴国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力大增,已敢于与中原诸强国抗衡。吴王寿梦在位期间,中原地区以楚、晋两国争霸为主线,两国之间首先发生了“城濮之战”(),这次战争中楚国虽然失败,但实力未损,到楚庄王熊侣(芈旅)执政时期又卷土重来。这时的楚国与吴国、越国结盟,重新对抗中原大国晋国,此后楚军又北上与晋国爆发了“之战”(),这是楚、晋争霸以来的第二次大战。在“之战”中,楚国战胜了晋国,就此使楚国的霸业达到了顶峰,陈、蔡、郑、宋以及淮水、泗水、汉水流域的其他小诸侯国都降服于楚国。

  失败后的晋国时刻寻找机会想战胜楚国,因此,晋、楚之间小规模的战争接连不断。为调解晋、楚之间的争端,避免各国受到牵连,周简王七年(宋共公十年,晋厉公二年,楚共王十二年,公元前579年)以宋国大夫华云为主,发起了解除楚晋争端的“弭兵之盟”,但不久即告破裂,楚晋两国仍处于明争暗斗之中。后来,楚国国内发生了权力之争,楚国大臣申公巫臣因与楚国令尹(宰相)子反争夺权利,失利后逃到了楚国的宿敌晋国。他蓄意报仇,向晋国献计献策削弱楚国。晋国采纳了申公巫臣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强楚的建议,并派申公巫臣代表晋国出使吴国。申公巫臣在吴王姬寿梦的支持夏,在吴国教习兵法战阵,训练吴国人采用中原兵车作战,之后怂恿吴国讨伐楚国。当年,晋景公姬A(姬孺)为打击楚国,派当时客居在晋国、原楚国的亡臣申公巫臣出使吴国,以与吴国结盟牵制楚国。申公巫臣给吴国带去战车、射手和御者(驾驶战车之人),“教吴乘车,教之战阵,教之叛楚。”加之吴国地盛产铜、锡等金属,冶炼技术精良,所造兵器名扬天下,尤其以铸剑精良闻名,“干将”“莫邪”剑驰名天下。

  这使得吴国在经济和军事上均得到长足发展,吴王在击败郯国之后,继而发动了攻击楚国巢、徐、州来三邑的系列战争,于是,一时间年内数次出兵,在吴、楚两国边境地区声东击西,使得楚共王熊审忙得就像遇上了满城火灾的消防队,“一岁七奔命”,最后不得不收缩实力,致使“凡蛮夷属于楚者,吴尽取之”。  

  吴王姬寿梦执政足有二十五年(公元前585~前561年在位),期间三会诸侯,称霸江南。随着国力的增强,吴国的国界也迅速向北、西两个方向发展。在吴国最强盛之时,疆域东达海滨(今上海),南至浙江北部,西到安徽中部和南部、江西东北部,北达江苏北部,成为能够与楚国相匹敌的江南大国。

  吴王姬寿梦生有四子:长子姬诸樊、次子姬余祭、三子姬余昧、四子姬季扎。其中姬季扎精通中原文化,智慧而又仁义,有远祖姬太伯、姬虞仲遗风,吴王姬寿梦就想把王位传给他。而姬季扎认为这样做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度,会引起内乱,坚辞不就。吴王只好立长子姬诸樊为太子。吴王姬寿梦临终时留下遗命,将来一定要传王位给姬季扎,吴国人民也要求立姬季扎为君。姬季扎为了躲避就君位,离家逃到了荒野之中。姬诸樊不得已,只好做了吴王,并立下规矩:他百年后,君位继承采取兄终弟及制,一定要把君位传给姬季扎。  

  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吴王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都城受到地理空间的极大限制,它北阻于苏北丘陵,东隔于湖沼,南挡于太湖,虽然西面地势平坦,但无险可凭,而且完全向楚国敞着大门,不能适应攻防的战略需要。

  周灵王十二年(吴王诸樊元年,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果断地将在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有五百年历史的都城迁到了吴地(今江苏苏州),并因此引发了吴国与楚国之间著名的“庸浦之战”(今安徽无为南部)。

  由于吴王诸樊一心要传位给弟弟季扎,因此就不故意爱惜自己,打仗时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后来,吴王诸樊亲自率军伐楚国,大军直逼楚国边境重镇巢邑(今安徽巢湖)。楚国巢邑的守将牛臣对部下说:“吴王做事勇敢而轻率,如果打开城门,他必定第一个冲入城来,我埋伏在城门,乘机射死他。他一死,楚国边境就安定了。”楚兵按吩咐打开城门,吴王姬诸樊果然抢先冲入城门,被躲在暗处的牛臣一箭射死。吴王姬诸樊在位十三年,按约定传位于弟弟姬余祭。

  姬余祭即位后,封四弟姬季扎于延陵,故姬季扎又号“延陵季子”。姬余祭在位期间,因姬季扎通晓周礼,曾代表吴国出使中原诸国。姬余祭在位四年,逝世后传位于三弟姬余昧。姬余昧在位十七年,此时吴国霸业初成。姬余昧在逝世时,遗命传位予姬季扎,终于了却了父兄的心愿。吴国百姓也要求姬季扎继承王位,不料姬季扎仍旧谦辞,后见难以推脱,再次出逃。

  姬季扎出走之后,吴国人民只好立姬余昧的儿子姬僚为国君,是为著名的吴王僚。这就引起了姬诸樊的儿子公子姬光的强烈不满。公子姬光认为自己是姬诸樊之子,叔父姬季扎推位后,按继承顺序理应由他继位。于是公子姬光“阴纳贤士,欲以袭僚”,谋取王位。

  周景王二十三年(吴王僚五年,楚平王十二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熊弃疾(芈居)听信谗言,诛杀了楚国上大夫伍奢,伍奢之子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后来被公子姬光收留。伍子胥为人勇敢而有谋略,当他得知公子姬光的意图后,就把逃之途中结识的勇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专诸受到公子姬光的极高礼遇,愿意为公子姬光效命刺杀吴王僚。

  到了周敬王五年(吴王僚十二年,楚昭王元年,公元前515年),吴王僚乘楚平王熊弃疾病逝、楚国举行国丧之际,派弟弟姬盖余、姬烛庸率军发动了“潜邑之战”,同时又派姬季扎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国的动向。当时楚国早已做好准备,派大军截断了吴军的退路。吴军进退两难,吴王僚的两个弟弟姬盖余、姬烛庸不能回归吴国,吴王僚坐立不安。

  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姬光)元年,公元前514年),公子姬光见时机成熟,假意宴请吴王僚,让专诸伺机刺杀吴王僚。据史籍《史记》的记载,吴王僚为防万一,自王宫至公子姬光家沿路设护卫军士,连公子姬光家堂前、阶上、席旁都安排有带刀护卫。公子姬光在宴席上推说足疾故意离开现场,而在窟室中布置了带刃甲士。

  那专诸将一柄锋利的短剑藏在炙鱼腹中,借献鱼之机,得以靠近了吴王僚。专诸突然拔出鱼腹中的短剑刺死了吴王僚,此短剑就是名传后世的“鱼肠剑”,亦称“刺僚匕”。混乱中,刺客专诸被吴王僚的卫士砍死,公子姬光则率窟室甲兵冲出,杀散吴王僚的卫兵。公子姬光随即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为感谢勇士专诸,吴王阖闾封专诸之子为上卿,重用伍O执掌国政。远在楚国作战的吴王僚两弟姬盖余、姬烛庸听到公子姬光弑君自立的消息后,感到大势已去,弃军逃走。后来兄弟俩又投奔了楚国,楚昭王把养邑(今河南沈丘)分封给他们。从此,吴王余昧的后裔子孙就在河南沈丘一带繁衍生息,其后代分别以两公子的名字盖余、烛庸为氏,成为姬吴的两大新分支。

  不久,姬季扎出使回国,吴王阖闾十分紧张并感到害怕,因为吴国人民最爱戴的就是姬季扎,他的话一诺千金。但姬季扎不愿意再看到吴国内乱,就承认了吴王阖闾为君的合法性。司马迁在《史记》记载季扎说:“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实施富国强兵之术,他立城廓,设军备,实仓廪,治兵府。现在的苏州城(姑苏)就是伍子胥协助吴王阖闾修建的都城。姑苏城仿效中原城廓的建设,又兼及南方水乡的特点,姑苏城周长二十三公里半,有八个陆门,八个水门,是一座设计精巧、攻守兼备的都城,它的建成大大提高了吴国的军政实力。

  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发动了吞灭徐国之战;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楚昭王五年,公元前511年),吴王发动了攻击楚国潜邑、六邑之战;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越王允常元年,公元前510年),吴王发动了攻击越国之战;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楚昭王七年,公元前509年),吴国发动了攻击楚国的著名“豫章之战”……等等。

  在伍O的竭力推荐下,著名军事家孙武从齐国投奔吴王阖闾,把自己所著的十三篇兵法进献给吴王。吴王阖闾为测验孙武兵法,在宫中选了一百八十名美女充当士兵,以两名爱妃做首领,让孙武试演。演习过程中,两位爱妃恃宠对孙武排兵布阵视如儿戏,在孙武三令五申下仍嬉笑不止。孙武按照军事法令斩杀了阖闾的这两位爱妃。据史籍记载,在吴王阖闾痛失两位爱妃后,食无味,寝不安。然而吴王阖闾看到孙武确有用兵的本领,就没有责怪孙武。他任用伍O为谋主,孙武为将军操练军队,为进击强邻楚国做准备。

  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蔡昭侯姬申十三年,秦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06年),伍O说服吴王阖闾,发动了攻击楚国的著名“柏举之战”(今湖北麻城),伍O、孙武率领兵强马壮的吴军大举攻入楚国,在唐、蔡两国军队的引领下大败楚军,之后吴军五战连胜,纵横弛野,长驱直入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纪南城),楚昭王熊壬(芈轸)仓皇出逃至随国(实际上是曾国)。伍O找不到楚王,就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杀父之仇。

  当时楚国忠臣申包胥指责伍O鞭打王尸无道之极。伍O解释说:“吾日墓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后来,申包胥不畏路途险远,远奔秦国请求救兵。申包胥感怀祖国君民蒙受苦难,在秦宫庭外,痛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襄公嬴籍,答应发兵救楚国。于是秦楚联军击败了吴军。战乱中,吴王阖闾之弟姬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吴王阖闾闻讯,立即领兵回国击败了姬夫概,姬夫概率残余再次逃到了楚国,楚昭王就封姬夫概于棠溪(今河南遂平),其后裔以“棠溪”为姓氏,这是姬姓吴氏的又一重要分支。

  吴王阖闾回国后,重整军备,一年后再度伐楚国,占领了大片楚地。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楚昭王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国水军打败楚国水军,俘获了楚国的两位水军将领和七位大夫,随后楚国陆军又在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部)失利于吴军。楚国由此元气大伤,国内人心惶惶,楚昭王被迫再次迁都,吴王阖闾的事业可谓达到了顶峰。

  吴国的南方邻国是越国。历史记载,越国乃夏禹之后,是夏后帝姒少康的庶子南迁建立的国家。越国和吴国一样,统治阶级是中原贵胄之裔,人民大众则为当地土著居民,习惯纹身断发。传到越王姒允常时,夏禹之裔已传二十余代。吴越两国之间曾多次发生战争。吴国曾响应晋牵制楚,楚国则利用越国来牵制吴国。周景王姬贵八年(吴王姬余祭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及周敬王二年(吴王僚九年,公元前518年),越国曾两次助楚攻吴,此后吴越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在打击了楚国之后,吴王阖闾一直伺机攻打越国。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十九年,越王姒句践元年,公元前496年),越王姒允常病逝,姒句践继位。吴国乘越国举行国丧期间出兵伐越,越王姒句践率军抵抗,两军战于携李(今浙江绍兴)。由于吴国发动的是侵略战争,越国上下齐心,一举打败了吴军。战争中吴王阖闾伤了脚趾,吴军被迫退兵,途中吴王阖闾的伤趾继发感染,生命危在旦夕,临终前嘱咐太子姬夫差:“你不要忘记是句践杀害了你的父亲!”姬夫差满含泪水答应说:“一定不忘报父仇!”吴王阖闾逝世于归国途中。

  吴王阖闾逝世后,姬夫差即位,是为吴王夫差。他不忘父仇,时刻准备伐越国报仇。他让属下立于他经常出入的宫门之处,每当夫差经过,下人就大呼:“夫差,你忘了是越国杀死你的父亲吗?”吴王夫差就含泪高声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吴王夫差以此勉励自己,他继续重用伍子胥,又封楚国亡臣伯何太宰。经过三年准备,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准备大举伐越以报父仇。

  周敬王二十六年(越王句践三年,吴王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吴越两军相战于夫椒(今江苏太湖椒山),吴军士卒以复仇为动力,个个勇猛善战,一举击败越军,攻入越境。越王句践只剩下五千甲士,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市郊)。越王句践为避免亡国,接受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卑辞厚礼”向吴求和,条件是句践入吴为吴王臣仆,夫人为奴婢,进献宝器,越可免于亡国。

  吴王夫差洋洋自得,准备接受越国的请求。伍子胥劝谏说:“吴越同处三江之地,其势不能并存,句践是位有能力的君主,加上范蠡、文种等良臣的辅弼,如不及时歼灭,其后患定会无穷。”正当吴国君臣争议不决之时,越国送上了美女、宝物贿赂吴国太宰S伯海请S伯喝八滴馔醴虿罱邮茉焦纳贡称臣。

  S伯罕纠淳投始晌樽玉悖他接受了越王的贿赂后,就一再劝说吴王夫差接受越国求和。吴王夫差听信了S伯旱娜八担接见了越国求和的大夫文种,在吴国朝廷,S伯汉驮焦大夫文种一唱一和,文种委婉地暗示吴王夫差,一旦越国得不到吴王的宽恕,句践将会杀妻灭子,毁坏宝器,凭借剩下的五千甲兵与吴拼个死活,吴国到头来将一无所获。吴王夫差最终接受了越国的和议条件。伍O闻讯无可奈何地叹息说:“二十年后,吴国就会变成废墟了。”

  吴越讲和后,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庸国,越王句践夫妇及其大夫范蠡等三百余人到吴国为吴王服役。相传,越王句践为吴王夫差养马,做了马夫,而句践夫人则为吴王打扫宫室,夫妇俩表现出毫无反抗之意。为进一步麻痹、消磨夫差意志,越国又送上了美女西施,因此吴王夫差对越王句践完全放松了警惕。七年后,吴王夫差准许越王句践回国。

  越王句践回国后不忘国耻,每晚睡在柴草上,并在门边挂一串苦胆,进出之时都要舔食一下苦胆,扪心自问:“你忘记战败后的耻辱了吗?”他像农夫一样下田耕作,夫人也如农妇般亲自织衣、做饭,生活俭朴。越王句践重用文种、范蠡等贤能之士,励精图治,国力逐渐恢复并强大起来。

  吴王夫差好大喜功,一心向往中原称霸,他先后讨伐了蔡国、鲁国,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掘成邗沟,以沟通江淮,为北上做准备。

  周敬王三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年,齐悼公姜阳生四年,公元前485年),吴王夫差不自量力,联合了一些小诸侯国,从海上进攻当时强大的齐国,反被齐国打败。周敬王三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一年,鲁哀公姬将十年,齐悼公姜阳生五年,公元前484年),不服输的吴王夫差再度进军中原讨伐齐国,他联合了鲁国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先击败齐军,俘虏了齐军将领多人,还缴获了一大批战利品。此后,吴王夫差开始实现其北上争霸的重大战略。

  吴王夫差被一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看到数次征战已经耗空了吴国国力。当时越国也派人来吴国朝贺吴伐齐的胜利,此间吴举朝上下皆大欢喜,惟独伍O心情沉重,他再次向吴王夫差陈述说:“越是吴的心腹之患,得到齐,只不过得到一片石田,石田是不能种庄稼的。”他断言:“越不为沼,吴其泯矣胥。”但此时的吴王夫差根本听不进伍O的苦口良言。伍O逐渐对吴王夫差失去了信心。一次,乘出使齐国之机,伍O把儿子托咐给了齐国的鲍氏,并改姓王孙氏。吴王夫差对伍O没完没了的谏言愈来愈反感,大夫伯涸虺没向吴王夫差讲了伍O寄子齐国之事,吴王夫差听后大怒,以“私通敌国,怀有二心”之罪,死了伍O。伍O在临死前对吴王夫差说:“我死之后,请挖出我的双眼,挂在姑苏城东,总有一天,我会亲眼看到越国大军攻入吴国。”吴王夫差为发泄对伍子胥的仇恨,竟恨及枯骨,令人把伍O的尸首包在皮革之中抛入江水,还称其名曰:“鸱夷浮江。”

  在这一历史时期,吴国在江、淮之间即今江苏扬州地区开凿了中国最早的人工大运河“邗沟渠”,为中国的运河工程打下基础。期间,吴国还北上吞灭了俾阳国(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一带)、郯国(今山东郯城)等诸小国,既而挥军征伐齐、鲁等大诸侯国。到了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顺利地夺得第四位春秋霸主之位。

  而在这同一时期,越王句践默默地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卧薪尝胆,与民同甘共苦,积极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并请越女助其训练军队,越国再次迅速强大起来。

  周敬王三十九年(越王句践十五年,吴王夫差十四年,晋定公姬午三十年,齐简公姜壬四年,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农业欠收。吴王夫差仍决定出师北上与齐晋争霸中原。越王句践则趁吴国空虚,倾全力出动精兵分三路攻入吴国。越军攻入吴都姑苏(今进江苏苏州),焚烧了吴国都城,俘获了太子姬友。吴王夫差闻讯后赶紧挥师南归,然军心大乱,屡战屡败,后来竟向越国求和,越王句践自度此时还不能一举灭吴,就答应了吴王夫差的求和。此后,越国又两次攻入吴国,在越国的打击下,吴国的军事力量几乎消耗殆尽。

  周元王姬仁三年(越王句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攻入吴国都城。吴王夫差率随从逃到姑苏台上,被越军重重包围。吴王夫差派人向越王句践请罪,希望像越王句践当年那样做个附庸国,得以保全吴国社稷。此举遭到越王句践拒绝,只答应封吴王夫差到甬东(今浙江舟山群岛)做个百夫长。吴王夫差以年老为名表示难以接受,最后被迫自杀。死前,吴王夫差用一块麻布把自己的脸蒙住,悔恨地说:“我没有脸面在九泉之下见到子胥啊!”历史悠久的吴国就此灭亡。

  早在吴国灭亡之前,就已经有吴国人流落在异国他乡。吴越之间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战争中,一部分吴国人做了越国战俘,幸存下来滞留在越国,其中就有吴王夫差的儿子姬友及王孙姬弥庸。在吴越战争中,失败的吴国王室成员大多流向了楚国,诸如吴王姬余昧之子姬盖余、姬烛庸,吴王阖闾之弟姬夫概等。吴王僚的儿子姬庆忌在父亲被刺而亡之后,举家逃亡,分别迁至楚国和宋国,其后改称庆忌氏。然而与吴国灭亡这场大灾难相比,这些都显得微乎其微。在这场亡国大灾难中,上至吴国宗室贵族,下至吴国普通百姓,都历经了彻心透骨的亡国灭种之痛。

  据史籍《越绝书》记载,越王句践灭掉吴国后,大批吴国人被赶出家园,有的远走他乡,有的到越国做苦役成了奴隶。愈是离散于异乡,愈是怀念故土,血缘、地缘标志的“吴”就愈加被突显出来。亡国之后的吴国人就纷纷以国名为姓氏,称吴氏。而流落在越国的吴国人在越国人的监督下,修建了著名的大型水利设施“辟首”,这座长达千余米的水工后来被人们改名为“吴塘”,以纪念早期吴国先人流亡异国做奴隶的艰辛。

  吴国自姬泰伯建国起(公元前1230年之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153年之前),至姬夫差执政失败自杀,共传二十五代君主,国祚至少有七百五十七年(断代工程认为至少有六百八十年),若从西周建立之初姬周章受封句吴侯起算,国祚为六百四十八年(断代工程认为是五百七十二年)。

 

  吴王争霸:

  周景王二十三年(吴王僚五年,楚平王十二年,秦哀公十九年,公元前522年),中原霸主楚庄王熊侣(芈旅)的孙子楚平王熊弃疾(芈居)在位,楚国内部斗争加剧,楚庄王开创的霸业逐步瓦解,楚国开始走下坡路了。当时,楚平王的太子熊建到了娶亲的年龄。于是楚平王就向秦国求亲,秦哀公(秦襄公)嬴籍把自己的妹妹孟赢许给他。

  但楚平王见孟赢长的漂亮,便自己纳之。并让太子离开都城去镇守城父(今河南襄城),将太子的生母迁到郧(今湖北安陆)。孟赢为楚平王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熊珍,为讨孟赢的欢心,楚平王要杀掉太子而另立熊珍。随太子一同前去城父、太子的师傅伍奢为太子鸣不平,被楚平王杀掉,同时被杀的还有伍奢的长子伍尚,伍奢的次子伍O为避祸逃到了吴国。

  这时,正遇上吴国的公子光欲夺王位,在伍O的策划和帮助下,公子光杀了父亲吴王僚,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后,立即封伍O为大夫,让他帮助处理吴国政事,同时重用大军事家孙武,让他管理吴国的军事。吴王依靠伍O和孙武,整顿兵马,兼并了临近的几个小国,成为当时南方的一个兵强马壮、相当强盛的大国。

  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O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楚国,战斗中,吴军连战连胜,势如破竹,一举击破楚国的都城(今湖北荆州)。吴国打败了楚国,就此成了南方的霸主。吴王阖闾胜利回国后,把头功归予孙武,但孙武不愿作官,回乡隐居教学著书,给世人留下了名扬千古的《孙子兵法》。

  吴国同临近的南方越国一直势不两立,经常发生战争,战争中互有胜负。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十九年,越王句践元年,公元前496年),越国君主姒允常去世后,其子姒I执继位,是为越王句践。吴王阖闾此时却趁越国举办国丧之机发兵攻打越国,两军在蕞李(d李,今浙江绍兴)展开激战,史称“蕞李之战”。

  当时,越王句践派敢死队冲击吴军阵列,皆被吴军杀退。于是姒勾践又将所有被判死刑的罪犯都穿上军装,在吴军阵前列成三大排,之后令其均以佩剑自刎。吴军阵前将士们见此情景皆目瞪口呆,惊愕异常,觉得越军士兵根本都是悍不畏死之人,不禁胆怯起来。越王句践趁机下令全军冲击,惊愕中的吴军惨败,连吴王阖闾也被箭所伤。这个结果大出吴王阖闾的意外,他又羞又怒,加上年事已高,不久便伤重不治而亡,其子姬夫差继位,是为吴王夫差。

  吴王夫差本人是一个文武精通、很有才能的人。蕞李一战实际上并没有伤到吴国的元气,因此姬夫差即位以后,他一边要报杀父之仇,消灭越国,一边积极准备要北上称霸中原。为了调动河激励吴国民心,吴王夫差吩咐手下人时常提醒他。每天他上朝路过城池宫门,城楼上人们就放开喉咙高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了吗?”吴王夫差每次都泪流满面地大声回答:“不敢忘!”。同时,他严诏责令主管军事的大夫姒伯启、大将军伍O加紧操练兵马,养精蓄锐,准备与越国的决死一战。

  又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杀向越国。越国大夫范蠡对越王勾践说:“吴国发奋练兵三年,这次来势凶猛,复仇的决心很大,我们最好坚守城池,不与他们正面交锋”。但由于上次“蕞李之战”的胜利,越王勾践骄傲自大,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而是亲自率兵出城同吴军交战,两国军队在太湖一带杀得天昏地暗,由于吴军兵多士众,加之名将伍O的正确指挥,把越军杀的一败涂地,越王勾践仅率领五千残兵逃到绍兴,最后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谋,向吴王夫差屈膝投降,甘作俘虏,因此被关押在吴国作了人质。

  伍O知道越王句践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便极力主张把他杀掉,以绝后患。伍O对吴王夫差说:“青云上的鸟儿,我们都想把它射下来,现在姒勾践已经来到我们的掌握之中,就象苞厨杀牲口一样方便,可不能失去这个机会呀!”但吴王姬夫差却认为:杀掉一个已经投降了的人,上天是要谴责和降祸的,因此拒绝听从伍O的劝告,在第十年头上还释放了越王句践,令其归国。

  周敬王三十六年(吴王夫差十一年,齐简公元年,公元前484年),吴王姬夫差决定北上攻打齐国,伍O又出来阻止,他说:“我听说句践一直在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随时想找吴国报仇,越国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和心头大患。希望大王在伐齐之前先灭掉越国,以绝后患!如不这样,越国用十年的时间生育人口,聚集财富;再用十年的时间教育训练军队,二十年后,吴国必亡,您的宫室将变成池沼废墟了!”

  自傲的吴王夫差还是没有听伍O的忠告,坚持去攻打齐国,结果居然大获全胜。当时,文武百官们都纷纷向吴王夫差道贺,只有伍O不以为然,反而批评吴王夫差说:“打败了齐国,无非是占了一个小便宜,将来越国灭掉吴国才是大灾难!”

  吴王夫差这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再也听不进伍O的逆耳忠言了,反而觉得伍O居功自傲,哩吧嗦,加上早就被越国收买的大臣伯涸谝慌圆欢咸舨Γ一怒之下,就赐给了伍O一把短剑,逼他自杀了。

  周敬王三十八年(吴王夫差十三年,鲁哀公十三年,晋定公二十九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姬夫差约鲁哀公姬将、晋定公姬午举行了著名的“黄池会盟”(今河南封丘),各路诸侯在吴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压迫下,确定了其在春秋时期的霸主国地位,吴王夫差成为第四任春秋霸主。

 

  吴国王陵:

  春秋时期,吴国在无锡、苏州一带建都至少历二十五世。除姬泰伯、姬仲雍、姬光外,其余国君均葬在无锡与苏州城郊。

  近年考古勘察证实吴王陵区大约在位于今苏州城西部的诸石质山顶部,据1991年文献《中国考古学年签》记载,烟墩山为太伯五世孙周章陵;母子墩大墓为周章之子熊遂陵;青龙山磨子顶为吴王寿梦陵;背山顶大墓为吴王余昧陵,以上陵墓的发掘情况目前还不详,其他王陵待考。

  1994~1995年,在苏州西北十二公里的吴县浒墅关西北一公里半的真山发掘出一座吴王陵,这是一座石质山丘,海拔七十六米九,山峰及两侧山脊有五十七个土墩,分别为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

  最大的一座位于山顶,墓穴挖掘在岩石面上,上面再封土,实测封土东西长二十六米,南北宽七米;底东西长七十米,南北宽三十二米;高八米三三。墓穴东西长十三米八,南北宽八米,深一米八。

  墓内双椁双棺已朽,早年被盗,未见青铜器,但出土玉、石器文物仍达一万两千五百七十三件之多,其中有玉覆面和玉、石制礼器,但以装饰品为主。玉制装饰品达一万一千二百六十二件,还有原始瓷器、陶器、漆器等。墓内还有贝币达数千枚,完整的就有一千一百六十枚。

  据出土文物形制研究证明,此墓葬属于春秋中晚期,正当吴国在苏州建都时期,尽管墓主不明,但据墓葬规格、位置及出土文物巨大数量判断,这是一座吴王陵。

 

  姬泰伯墓:

  姬泰伯墓位于今江苏锡山市鸿山西南坡,西距梅村五公里,距无锡市十八公里。据东汉《泰伯墓碑记》记载,汉永兴二年(公元154年),奉诏“建泰伯庙于梅里皇山(今称鸿山),历代重修,最近的一次是1983年。

  墓园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不凡。墓周有围墙,东西宽三十余米,南北长八十余米,面积三亩六分。墓门为花岗岩石牌坊,四个方柱三门,正门上方横刻宋元v七年(公元1092年)宋哲宗赵煦御笔亲书的“至德墓道”四字,坊顶正中立有篆书“古皇山”的火焰牌。进墓门拾阶而上,为泰伯享堂,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面阔三间,单檐歇山,砖木结构,顶覆筒瓦,吻兽屋脊。堂内悬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御笔题匾“三让高踪”四字,穿过享堂,历三层石阶为明朝所建攒尖四棱碑,碑座长一米三六,宽一米三,高三十厘米;碑身边长六十八厘米,高一米六八;攒尖顶高一米一三,碑正面阴线双钩刻“泰伯墓”篆文大字,周围饰云龙纹。东侧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辽东总兵杨文所撰《泰伯墓碑记》,北侧为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大行人司行人高攀龙所撰《泰伯墓碑阴记》。绕过石棱碑,沿石阶而上到达墓地,入口处有石望柱一对,顶端各立石狮一只。

  墓冢平面呈圆形,直径约三米,四周有青石块砌成的罗城,高约一米,墓周长十三米四,高一米七八。墓冢正南石碑上刻阴文楷书“泰伯墓”二字。

 

  姬仲雍墓:

  姬仲雍之墓,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东麓。姬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姬泰伯死后,姬仲雍继位,姬仲雍死后葬乌目山。吴国人为纪念姬虞仲,将乌目山改名为虞山。

  姬仲雍墓依山建造,清乾隆年间立的第一道石坊上刻“敕建先贤仲雍墓门”。二道石坊正面上刻“南国恭友”。三道石坊正面上刻“先贤虞仲墓”。坊后墓前有墓碑四方,均为明、清两朝补立,正中一块为明崇祯年间福建巡按御使路振飞题“商逸民虞仲周公墓”。

 

  吴王阖闾陵:

  在今江苏省苏州市闾门外山塘街的虎丘剑池。虎丘原称海涌山。传说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后三天,有一白虎踞其上,故称虎丘。据载,阖闾之葬:“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鸟雁”。为营造阖闾陵墓,夫差征调十万民工,用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

  阖闾墓在虎丘剑池下,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剑等三千把殉葬。剑池呈长方形,下面清泉深二丈,两崖如划开,峭壁如削,藤蔓披拂,一桥飞架,景色幽深。传说先前的秦始皇嬴政和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帝孙权都曾派人到此凿池求剑,但均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深池,故称剑池。还有的说,剑池是当时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1955年,苏州市人民政府疏通剑池,在剑池崖壁上发现了刻有明朝唐寅、王鳌等人的记事,记述了在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冬剑池水涸,人们发现了吴王阖闾墓的墓门,后以土掩之。

  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剑池底北端有一人工开凿的石缝,上窄下宽,内有一穴,可容四、五人。穴北石壁以大青石板叠砌,皆为人工所做。该处与春秋战国时的洞室墓形制相象,可能就是墓门。后因顾及发掘可能会引起山顶上云岩寺塔的倒塌,造成其他古迹被破坏,因而重新加以封闭。

 

  吴王夫差陵:

  姬夫差陵,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城北的阳山之上。吴王夫差被越王句践逼迫自杀后,句践以伯侯之礼将他安葬在城北阳山腰,并下令越军将士们每人负土一筐,皆覆于墓穴之上,遂成一庞大无比的墓冢。 

 

吴国遗址-姬泰伯陵

 

吴国遗址-姬周章陵

 

 

 

 

 

 

 

 

 

 

 

 

 

  吴国君主简要世系表:

  商王朝时期:

  姬泰伯:西伯侯姬昌大伯,生卒年待考,建都于梅里(今江苏无锡),吴太公,逝世后葬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梅村泰伯墓。

  姬仲雍:西伯侯姬昌二伯,生卒年待考,吴仲公,逝世后葬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乌目山)仲雍墓。

  姬季简:姬仲雍之子,公元前1169~?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城郊一带,待考。

  姬叔达:姬季简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城郊一带,待考。

  西周时期:

  姬周章:姬叔达之子,生卒年待考,迁都于苏州,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烟墩山。

  姬熊遂:姬周章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母子墩。

  姬柯相:姬熊遂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 疆(姬鸠夷):姬柯相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余桥(姬疑吾):姬疆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柯卢:姬余桥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周徭:姬柯卢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屈羽:姬周徭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夷吾:姬屈羽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禽处:姬夷吾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 转:姬禽处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颇高:姬转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句啤:姬颇高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去齐:姬句啤之子,生卒年待考,王号待考,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春秋时期:

  姬寿梦:姬去齐之子,公元前585~前561年在位,吴兴王,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青龙山。

  姬诸樊:吴兴王之子,公元前560~前548年在位,吴顺王,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余祭:吴顺王之子,公元前547~前531年在位,吴安王,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待考。

  姬余昧:吴安王之子,公元前530~前527年在位,吴度王,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背山。

  姬 僚:吴度王之子,公元前526~前515年在位,吴武王(吴王僚),被儿子姬光所杀,逝世后葬地待考。

  姬 光:吴武王之子,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吴道王(吴王阖闾),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闾门外山塘街。

  姬夫差:吴道王之子,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吴末王、吴王夫差,吴国灭亡于越国,逝世后葬于江苏省苏州市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