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隋朝的官职体系
族谱
隋朝的官职体系
2025-03-3113

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隋朝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体系,成为后世官僚制度的模板。

1. 三省(决策与执行机构)

  • 中书省(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长官为内史令(后改称中书令)。

  •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封驳奏议,长官为纳言(后改称侍中)。

  • 尚书省:总领行政执行,长官为尚书令(实际由左右仆射主持政务)。

2. 六部(尚书省下属职能部门)

尚书省下设六部,分管具体事务:

  1. 吏部:官员选拔、考核、任免。

  2. 户部(民部):户籍、财政、税收。

  3. 礼部:礼仪、教育、科举、外交。

  4. 兵部:军事、武官任免、军需。

  5. 刑部:司法、刑狱、法律修订。

  6. 工部:工程营造、水利、交通。

3. 其他中央机构

  • 御史台:监察百官,长官为御史大夫。

  • 九寺五监:如太常寺(礼仪)、大理寺(司法)、司农寺(农业仓储)等,负责具体事务执行。

  •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虚衔,无实际权力。


二、地方官制:简化层级,强化中央集权

隋朝废除南北朝时期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并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 州(郡):长官为刺史(或太守),下设别驾、长史、司马等属官。

  • :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县尉等。

  • 乡里制度:基层设乡正、里长,负责户籍管理。


三、军事制度

  • 十二卫府:中央禁军分为十二卫(如左右翊卫、左右骁卫等),各设大将军统领。

  • 府兵制:兵农合一,士兵平时务农,战时出征,由折冲府管理。


四、科举制度的萌芽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的雏形,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如进士科),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但尚未形成完整体系。


五、特点与影响

  1. 中央集权强化:通过三省六部分权制衡,削弱了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2. 行政效率提升:简化地方层级,减少冗官。

  3. 制度延续性:隋朝官制被唐朝继承并完善,成为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典范。


隋朝虽短命,但其官职体系的系统化改革深刻影响了后世,尤其是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度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基础。


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为皇帝辅弼之官。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参与国家大事,多不常置。

五省

尚书省:

尚书令:正一品,总揽一切政令,但一般不授人。

左、右仆射:从二品,为尚书令之副手。左仆射判吏部、礼部、兵部,兼掌纠弹;右仆射判都官、度支、工部,兼知财政用度。

六部尚书:正三品,分掌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开皇三年由都官改)、户部(开皇三年由度支改)、工部。

吏部:吏部尚书统吏部侍郎 2 人,主爵侍郎 1 人,司勋侍郎 2 人,考功侍郎 1 人,掌文官选授考课。

礼部:礼部尚书统礼部、祠部侍郎各 1 人,主客、膳部侍郎各 2 人,掌学校、礼乐。

兵部:兵部尚书统兵部、职方侍郎各 2 人,驾部、库部侍郎各 1 人,掌军籍舆马。

刑部:刑部尚书统都官侍郎 2 人,刑部、比部侍郎 1 人,司门侍郎 2 人,掌刑政司法。

户部:户部尚书统领度支、户部侍郎各 2 人,金部、仓部侍郎各 1 人,掌财税出纳。

工部: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 2 人,虞部、水部侍郎各 1 人,掌工程建造。

门下省:

纳言:2 人,正三品,侍奉内廷,以备皇帝顾问。

给事黄门侍郎:4 人,负责纠正奏章得失。炀帝时去 “给事” 二字,另加置给事郎 4 人。

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 4 人。

谏议大夫:7 人,炀帝时罢废。

城门局:设校尉 2 人,直长 4 人。

尚食局:设典御 2 人,直长 4 人、食药 4 人。

尚药局:置典御 2 人,侍御医、直长各 4 人,医师 40 人。

符玺、御府、殿内局:置监各 2 人、直长各 4 人。

内史省(后改为内书省):

内史令:1 人,正三品,专司起草皇帝诏令。炀帝时不常置,以其次官内书侍郎行其职。

内书侍郎:若干。

舍人:8 人,掌起草制令。

通事舍人:16 人,掌宣奏。

秘书省:

秘书监:1 人,正三品。

秘书丞:1 人。

秘书郎:4 人。

校书郎:12 人。

正字:4 人。

录事:2 人。

著作曹:掌国史修撰,有著作郎 2 人,佐郎 8 人,校书郎、正字各 2 人。

太史曹:掌天文历法,置太史令、太史丞、司历各 2 人,监候 4 人。

隋炀帝大业年间增设:儒林郎 10 人,掌明经顾问,唯诏所使;文林郎 21 人,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

内侍省(炀帝时改长秋监):

隋初:置内侍 2 人,从四品上,为省长;内常侍 2 人;内谒者监 6 人,内寺伯 2 人,内谒者 12 人,寺人 6 人,伺非 8 人,统领尚食、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六局。

炀帝时:有长秋令、少令、丞等皆用士人,低级役使人员则用宦官。

三台

御史台:

御史大夫:1 人,从三品。

治书侍御史:2 人。

侍御史:8 人。

殿内侍御史、监察御史:各 12 人。

录事:2 人。

谒者台:长官为谒者大夫 1 人,正四品,职掌奉诏出使,慰抚劳问,并持节察按,遇有冤狱则受而奏之。

司隶台:长官为司隶大夫 1 人,正四品,属官有别驾 2 人,分察畿内;刺史 14 人,从事 40 人副之,掌巡察京畿以外的全国郡县。

九寺五监

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大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寺。各寺长官称卿。

五监:国子、将作、都水、长秋监和少府监。各监长官根据不同监有不同称呼,如将作监长官称将作大匠。

十二府(武官系统)

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侯、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十二府,统领全部内外禁卫部队。

东宫官

主要是辅佐太子的官员,如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还有太子詹事、太子左庶子、太子右庶子等,负责处理东宫的各种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