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周王朝-邾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族谱
周王朝-邾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2015-03-08834

  邾国(邾子国):

  邾国,又名邾子国、邾娄国、小邹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子爵,国君为姬姓曹氏。

  邾国国名之由来,据方志《滕县金石志》的记载:“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城东北八十里凤凰岭涧沟中,出伯俞父诸器……其中鬲、盘、F等铜器铭文中,皆有邾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邾,蜘蛛也,从黾朱声。”

  邾国的“邾”字,无论在西周还是春秋时期的铜器铭文中,写作蜘蛛形,即今之“蛛”字。据此,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教授郭克煜在其《邾国历史略说》一文中认为:“由蛛字字形得知,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建国之后,即以蛛为国名。后来,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邾公钟>之邾字,正是这样写的。”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社会中一种最早的宗教信仰,约与氏族公社同时发生。在春秋时期以后的历史文献中,其“邾”字亦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例如,在史籍《春秋》、《左传》中就写作“邾”,在典籍《国语》、《孟子》中则写作“邹”,而在史籍《史记》、《汉书》中却写作“驺”。音同而字异,其实皆一事。

  邾国,亦称邾娄国,历史典籍多有记载。在史籍《左传·文公十三年》中记载:“邾文公卜迁于绎。”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

  邾国的名称,经传中又写作“邾娄”,战国时期通称“邹”或“驺”。许多学者们研究的结果,皆认为“邾娄”是当地土语,“邾”是正名,而“邹、驺”则是战国后期其他相邻大国所用的同音通假字,与“偃国”被称之为“燕国”类同。

  邾国的开国君主叫曹侠,开创邾国之后称邾侠,后来又有较大的变化和发展,并衍生出小邾国与滥国。曹侠因开创邾国之功而被后人尊为朱氏、邾氏、颜氏、邹氏、娄氏等诸多姓氏的大始祖。

  邾国的“邾”字写法很多,在邾国建国以后,曾以“蛛”作为国名,后来改加“邑”为“邾”字。“邾”字的读音在古代有两种读法:在齐国学者公羊高所撰著的《春秋公羊传》一书中,“邾”字读为“邾娄”,为双音节字;而在鲁国人左丘明所编著的《春秋左氏传》一书中则读为“邹”。这两种读法在古籍中被写成“邾国”或者“邹国”,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诸侯国家。

  邾国在两周时期的诸多诸侯国中,只能算作一个小国,从开始建国起,就是鲁国的一个附庸国,方圆不过几十里,其疆域东到今山东费县城西,西到今山东鱼台县东北境独山湖北岸一带,南到今山东滕县安上村一带,北到今山东邹县县城附近。由于邾国建国之初的国力实在太弱小,根本无法与其他诸侯大国相比拟,因此在西周时期的史籍中没有留下什么事迹记载,只有简单的世系记录供后人参考。

  在西周时期,自曹侠为第一位国君开始,其世系是:曹侠→曹非→曹成→曹车→曹辅→曹将新→曹訾父→曹夷父颜。

  自邾武公曹夷父颜开始,邾国的历史开始零星地见于史籍之中,这时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邾国逐渐开始强大起来,但其仍是鲁国的附庸。但这时的邾侯曹夷父颜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国搞得一团糟,政治极为腐败。后来,曹夷父颜被周宣王姬静所杀,把王位赐给了其弟曹叔术。

  曹夷父颜(邾颜)为周宣王姬静所杀之后,其弟弟曹叔术(邾叔术)被周宣王任命为新的邾国君主,史称邾叔术。

  邾叔术是邾国历史上一位大仁大义的贤君,他继位后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在就在周幽王二年(邾公夏父元年,公元前780年)主动让位给侄儿即邾颜的儿子曹夏父(邾夏父)。为了感激叔叔的大恩,邾夏父硬是将邾国五分之一的国土划割出来,送给了叔叔邾叔术,让他做了一个独立的国君。叔术的小封国叫做滥国。并将自己的兄长曹友封到郧地(今山东滕县),建立了一个小邾国(\国),使邾国有了两个自己的附庸国。

  周景王二十四年(邾庄公二十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滥国国君曹黑肱携疆土降于鲁国,滥国灭亡。而小邾国共传十四代君主,在战国中期楚宣王熊良夫灭邾国时一并被灭。

  邾夏父继任邾君后,过了半个多世纪,历史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邾国的最早一位国君是邾夏父的孙子即邾仪父。

  在史籍《世本》、《春秋》以及《朱氏谱乘》中,都记载了春秋二百余年间邾子国的君位传承世系,从周王姬胡齐四年(公元前678年)至春秋末年为:邾克→邾琐→邾径→邾华→邾穿→邾益→邾革。

  曹夏父逝世后,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仪父(曹克),是为邾安公。

  邾安公在史籍中又称邾子克,是邾国历史上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邾仪父在做邾国君主时,周天子的中央王朝大权旁落,而四方群雄并起、诸侯争霸。当此之时,朱氏祖先所建的邾子国因国小势微,根本无力在群雄逐鹿中一争高下、叱咤风云。相反,她只能时而依附此一大国,时而又投奔彼一强邦,在大国的庇护和相互牵制中以图生存。为此,历代邾国君主都积极参与了当时各大国的政治盟会、军事战争等重大活动。

  邾国的东、北、西三面邻鲁国,地缘形势决定了邾国的对外关系不得不以鲁国为重心。早期的邾国历代君主,都认识到邾鲁两国关系对邾国的重要,因而自立国之日,邾国便成为鲁国的附庸。春秋时期,邾国君也都设法想与鲁修好,并多次参加鲁国召集的盟会。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农历3月,邾仪父便与鲁隐公姬息姑订立了“蔑地之盟”(今山东济宁泗水),以修两国之好。然而,自曹夷父颜参与了鲁国政变之后,鲁国人便对邾国失去信任。进入春秋时期后,鲁国更时时虎视邾国,企图蚕食甚至吞并邾国领土。在文化意识上,鲁国人又以“周礼之邦”自居,一直鄙视和瞧不起邾国,甚至把邾国人贬为夷人。

  如此一来,在春秋时期鲁、邾两国关系大部分时间都很紧张。如周桓王四年(鲁隐公七年,公元前716年),鲁隐公姬息姑即发兵入侵邾国;在周桓王十六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鲁桓公姬允(姬轨)又再次发兵侵入邾国。此后,邾、鲁两国常年交战不止。 

  为了对付鲁国的威胁,自邾仪父开始,邾国便不得不投靠其他大国以牵制鲁国,保护自身安全。最初邾仪父投靠齐国,并于周王元年(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参加了齐桓公姜小白主持的“北杏之盟”(今山东聊城东阿北部)。齐桓公称霸,邾国是积极的拥护者。邾仪父的“依齐制鲁”政策为邾国赢得了极大好处:有齐桓公在周天子前美言,因此邾国在建国三百多年后,到邾仪父手里终于正式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国,在列国诸侯中占有一席之地。可见,邾仪父在邾国历史上实有极大功德。

  周王四年(邾安公末年,公元前678年),曹仪父死,其子曹琐继位,是为邾宪公,在位十二年,于周惠王十一年(邾宪公十二年,公元前666年)逝世,曹cX继位,是为邾文公。邾文公在位期间,曾经把都城由峄山之北迁往峄山之阳。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大国不断攻占小国的领地。邾国离鲁国最近,又是鲁国的附庸国,因此必须听从鲁国的指挥。邾文公以前的邾国国君都曾多次朝贡鲁国,还要参加鲁国召集的各次会盟。如果鲁国国内有人不能在国内立足,就会跑到邾国,邾国国君还要以礼待之,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处,以免这些人在以后得势又来找麻烦。例如,在周惠王六年(邾宪公七年,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鲁国大臣臧纥逃奔到邾国,邾宪公曹琐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就像对待鲁国的使臣一样。

  邾仪父之后继任历代邾国君主,对大国霸主都采取见风使舵的灵活政策。尽管邾国对鲁国一直都很依顺,仍然遭到鲁国的不断攻伐。周惠王十八年(邾文公七年,鲁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邾文公曹蘧Z与鲁公(鲁僖公)姬申一起参加了农历8月由齐桓公主持的在宋国举行的“柽地之盟”(今河南淮阳),可转眼间,鲁公却又于当年农历9月发动入侵邾国之战,邾国的军队只在偃地(今山东费县新庄镇、梁邱镇之间)作了小小的抵抗便大败,国都也被鲁军攻下了,史称“偃之战”。鲁军进入邾国国都之后,毫不客气地冲进贵族和平民家中,不分白天黑夜地抢劫财物,然后趾高气扬地满载而归。这次鲁国肆虐的抢劫,使邾国好不容易聚集的财物损失殆尽,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

  邾文公从此开始意识到齐国已根本无力再保护自己。为了减少战争损失,邾文公决定将都城迁到峄山的南面,该地以怪石和曲径通幽的山洞闻名,易守难攻。这之后邾国被抢劫的事情便很少再发生了。 

  到周襄王九年(邾文公二十二年,齐桓公四十二年,宋襄公八年,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逝世后,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企图继齐称霸,邾国又立即投向宋国怀抱,并与曹、卫等国一起出兵跟随宋襄公攻打原来的保护者齐国,邾、齐关系破裂。次年,邾国又积极参加了宋襄公主持的“曹南之盟”(今山东菏泽),成为宋国称霸最积极的支持者。更有甚者,在“曹南之盟”时,国君主因故迟到,遭到宋襄公的谴责,只好跑到与宋国关系密切的邾国那里,想请邾文公帮忙向宋襄公求个人情。哪知邾文公却秉承宋襄公的旨意,把国之君抓了起来,并残酷地将之杀了来当作人牲以祭祀社神,引起了中原各国的非议。

  周襄王十四年(邾文公二十七年,鲁公二十二年,宋襄公子十三年,楚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当宋襄公被楚成王熊恽(芈f)击败而称霸无望之后,鲁公立即出兵讨伐失去保护的邾国。但此时邾国的国势已达到顶峰,强硬起来,在鲁国讨伐邾国不久,邾文公即把鲁国的姻亲之国须句国伐灭以为报复。次年鲁国再次出兵攻邾国,夺取须句国故地,恢复了须句国政权。几个月后,邾文公再北攻鲁国以报须句之仇,由于鲁公轻视邾国而未加防备,结果邾军大败鲁军于升陉(今山东曲阜东南部),鲁公丢盔卸甲逃跑,邾文公夺得了鲁公的甲胄,悬挂在邾国都城的鱼门上以示庆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升陉之战”。

  周襄王二十五年(邾文公三十八年,鲁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鲁公为了复仇升陉之败,亲自率兵攻打邾国,夺取了邾国的訾娄(今山东曲阜息陬一带),接着又派公子姬遂率军再伐邾国。周襄王三十二年(邾文公四十五年,鲁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鲁文公姬兴再一次发兵攻击邾国,占其须句之地(今山东东平西北部)。

  作为报复,周顷王六年(邾定公二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邾定公曹且出兵攻打鲁国南方边陲(南鄙),鲁文公即派大夫叔彭生率大军征伐邾国。到周定王八年(邾定公十七年,鲁宣公十年,公元前599年),鲁宣公姬馁(姬恶)再次派公孙归父伐邾国,并夺得邾国都城附近的绎邑(今山东邹县北部)。

  邾、鲁这两个附属国与宗主国之间交战频繁不止,仇恨日益加深。

  邾文公在位长达五十年,在周顷王四年(邾文公五十年,公元前615年)逝世后,曹且继位,是为邾定公,在位四十四年。

  宋国衰落后,晋文公姬重耳继宋称霸,邾国立即改投晋国以寻求保护。周定王十五年(邾定公二十四年,晋景公八年,公元前592年),曹且首次参加了晋景公姬A(姬孺)主持的“断道之盟”(今河南济源西部)。在周定王二十一年(邾定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86年),邾定公又参加了晋国主持的著名的“虫牢之盟”(今河南封丘北部)。此后近两个世纪,邾国都一直追随着晋国,参加了由晋国主持的盟会和以晋国为盟主的对他国战争。

  周简王十四年(邾宣公元年,公元前578年),曹炯涛唬是为邾宣公,在位十七年。

  周灵王十七年(邾悼公元年,公元前555年),曹华继位,是为邾悼公,在位十五年。

  周景王五年(邾庄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曹穿继位,是为邾庄公,在位三十四年。

  邾国借晋国的保护,的确也实现了牵制鲁国和日益强大的楚国之作用。如在周景王十六年(邾庄公十二年,鲁昭公十三年,晋昭公三年,公元前529年),邾庄公曹穿(邾穿)即到晋国告状,说鲁昭公姬稠朝夕伐邾国,邾国有亡国的危险,请求晋国出面干涉。于是晋昭公姬夷拒绝会见鲁昭公,以示对鲁国的警告。

  邾国借着晋国的势力,在保护自己免受鲁国侵略的同时,进一步向周围小国扩张。周定王十六年(邾定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91年),邾定公曹且便仗恃晋国势力,袭杀了国君主鄙子(侯姒世美)。

  但是,邾国在受晋国保护的同时,往往也要受到晋国的欺侮。按两周文化传统,晋、鲁两国毕竟是同姓亲族,而邾国是异性夷蛮,所以在邾、鲁两国的争战中,晋国有时便偏袒同姓鲁国。例如在周灵王十八年(邾悼公二年,晋平公四年,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晋平公姬彪便以邾国常侵犯鲁国之故,将邾悼公曹华(邾华)抓了起来,并强制为邾、鲁两国划定国界,将大片美地良田都划归鲁国。邾悼公吃了如此大亏还无处申诉,因为仍得借助晋国的势力。

  周景王二十一年(邾庄公十七年,宋元公八年,公元前524年),邾庄公乘h国种稻农忙之季出兵袭击h国,一举攻占h城,尽俘h国君民而归。h君只好赔款赎回夫人与己同归,但其女儿却被邾庄公所霸占。这是邾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对别国实行军事扩张。第二年,宋元公子佐借此出兵讨伐邾国,攻取了邾国的虫邑(今山东邹县),迫使邾国尽释h国俘虏并与宋国在虫邑会盟。此后,邾国便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周敬王十三年(邾庄公三十四年,鲁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邾庄公与宦官争食时被炉火烧伤而死,邾侠的第十七世孙曹益(邾益),继其父邾庄公任邾国的第十八任君主,这就是邾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邾隐公。

  据史籍记载,邾隐公是个傲慢无礼、昏庸无道之人。邾隐公继位之日,本已是春秋末年天下大乱、邾国危急之秋,可是他不思怎样富国图存,却刚愎自用,比他的父亲更加专横腐败。邾隐公即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为父亲邾庄公大办丧事,举行国葬。更为腐朽的是,邾隐公在葬父时竟“先葬以车五乘,殉五人”。时至春秋末期,还用人为牲和以活人陪葬,已被视为野蛮行为而为中原各礼仪之邦所不齿,当时的社会舆论对这件事进行了言辞激烈的谴责,有人说:“祭祀不用六畜,怎么能用人做殉葬呢?”孔子知道后就愤怒地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用木俑殉葬尚且要遭孔圣人“绝子绝孙”的诅咒,邾隐公用五名活人殉葬,便更加要为中原各国所鄙视和谴责了。

  在对外关系上,邾隐公又自不量力,妄自尊大,结果自取灭亡。邾隐公继位不久,与邾国长期不和的鲁定公姬宋便派使前来相贺,并派大夫仲孙何忌与邾隐公益在拔地会盟(今山东郓城),签订盟约,以结和平友好睦邻。可是,邾隐公却根本就不珍惜这种和平机会。在周敬王二十五年(邾隐公十二年,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农历1月,当邾益前往鲁国朝见鲁定公时,忘记了自己是附庸于鲁国的弱国之主、来访之客的身份,在会见仪式中一副妄自尊大、傲慢无礼的姿态,使得在旁观礼的孔丘的弟子子贡非常气愤,认为邾隐公傲慢无礼,必将不得好死,甚至亡国灭族。

  邾隐公的无礼,果然破坏了邾、鲁之间已经勉强建立的和平友好关系。在这次会晤的第二年冬,鲁定公便派大夫仲孙何忌率兵讨伐邾国。鲁国的军事侵略一直持续到次年春季,接着又增派季孙斯、叔孙州仇两路大军,准备夺取邾国在绞邑(今山东费县)的大粮仓。面对鲁国大军的侵略,邾隐公却又束手无策,最后只好屈辱求和,与鲁国订立了“句绎之盟”(今山东邹县南部):邾国以大量赔款并割让大片土地给鲁国,才使鲁国撤军。

  丧地辱国之后,邾隐公不但没有警醒振作,反而更加荒淫腐败。他整日在宫中酒池肉林,莺歌燕舞,纵欲贪淫,把军政大事都抛诸脑后。句绎之盟后仅隔一年,鲁国大军又再一次入侵邾国,并一度把邾国都城包围起来。自此之后,鲁军便无一日不侵邾了。

  周敬王三十年(邾隐公十七年,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冬季,鲁哀公姬将下令鲁军向邾国发起全面攻击。可是当入侵的鲁军打进邾国城门时,听到确实钟鼓乐舞之声,原来此时的邾隐公仍在欣赏歌舞、音乐。当贤大夫茅成子报告敌情并请求到吴国去求援时,邾隐公竟不相信鲁国敢来侵犯,并说即使鲁国敢来,凭邾国国内力量足以抗战,根本不需吴国援助,因此拒绝了茅成子建议。就这样,鲁国军队一路几乎未遭到邾国军队的抵抗,长驱直入邾国都城、宫室,轻而易举地俘虏了邾隐公君臣及王族成员。可怜邾国不论王族贵胄还是平民百姓,所有财产被强邻再次洗劫一空。

  后来,由于茅成子恳求,吴国出兵讨鲁以救邾。两年后,齐国、吴国准备联合攻鲁国,鲁哀公感到害怕了,才于周敬王三十三年(邾隐公二十年,鲁哀公八年,吴王夫差八年,齐悼公二年,公元前487年)将邾隐公释放归国,继续为君。

  可是邾隐公回国后恶习不改,仍旧昏庸无道。这样作为邾国保护者的吴王夫差便干脆自己派兵讨伐,再次将邾益抓起来,囚禁在堆满荆棘的楼车里押归吴国进行“教育”,改立邾国太子曹革(邾革)为新国君,是为邾桓公。 

  周敬王三十五年(邾桓公二年,越王句践十一年,吴王夫差十年,鲁哀公十年,齐悼公四年,公元前485年),邾隐公从吴国逃脱出来,先是逃亡到鲁国,后又从鲁国逃到娘舅家齐国。为此,新登位的邾桓公便与吴、鲁、郯诸国联合,一起攻打到齐国南境。

  邾隐公流亡齐国十二年之后,整个东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越国经“十年生息,十年教训”后强大起来,而当年拥立太子邾革的吴国正被越国围攻,于是在周元王姬仁三年(邾隐公后元元年,越王句践二十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得知越国灭吴国之后,邾隐公又从齐国投奔到越国那里,请求越王姒I执出面干涉。越王派兵把邾隐公护送回邾国,邾隐公再次复位,而邾桓公却反而逃亡到越国去了。可是邾隐公复位后,仍旧昏庸无道,荒淫奢华,被国人骂作无道,因而在两年后的周元王五年(邾隐公后元三年,邾公元年,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公元前471年),又被当年助他复位的越王抓回越国,邾隐公第三次成为外国的阶下囚,越王改立曹仲父(曹何)为君主,是为邾简公。

  此后,邾国的君主世系缺乏详细的历史记载,人们只能简单地知道邾国共传二十九代君主后灭亡。

  赵国的古籍《世本》中记载邾国最后灭于齐国,恐怕有误!本书考证:邾国在邾简公曹仲父(曹何)之后有两任君主失载,之后有邾共公曹盂→邾考公曹良→邾世公曹艽→邾穆公曹孔父→邾穆公曹胳→邾静公曹牙→邾萧公曹夯,在位时间皆要进一步考证。最后,在战国中期的楚宣王熊良夫执政时期(公元前369~前340年),楚宣王出兵将邾国彻底灭亡,同时被灭的还有其附属国小邾国。这从史书中楚宣王令楚军大将墒辖邾国、小邾国国君贵族和部分黎民百姓押迁至楚国荒芜之地的记载上,可以得到证实。

  在楚国成功击灭邾、小邾二国之后,掳走“二邾”的国君黎民,强制押解向西南方向迁移,经过数月艰苦之极的长途跋涉,到当时楚国的偏远荒芜地区(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安置了这些亡国之君臣民,建有邾城以安居。期间,解押二邾的楚军将领叫墒希是国王室后裔,他就经常叫手下用长捶(长柄小铜锤)敲击其君臣们的脑袋,邾国亡君亡臣们常被其敲得头破血流,痛苦不堪。墒辖军经常一边敲打,一边还忿忿不停地说:“还记戕缯否?”即指邾定公曹且派遣刺客用大锤袭杀国(缯国)君主鄙子(侯姒世美)之事。

  失国后的邾国、小邾国国人将国名“邾”字去“邑”偏旁,以“朱”为姓氏,以念故国之情。

 

  邾友与小邾国(\国):

  在历史上,除曹侠所建邾子国外,另外还有一个小邾子国,它便是由邾公曹夏父分封自己的兄长曹友(邾友)所建的\国。

  当年,邾武公曹夷父颜生有二个儿子,长子叫曹夏父,次子叫曹友。曹友,本名曹肥,字友,又字友父,分封至小邾子国即\国后,称邾友。传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铜器。据文献记载,当年邾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周宣王封曹夷父颜(邾颜)的小儿子到\(今山东滕县东三公里处,一说在今滕县东南二十五公里处),建立了另一个附庸小邦。

  \国,在初时本只是邾友的一个封邑,但后来却逐渐发展并从邾国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小邦国。\国既是邾国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时也还是鲁国的附庸。

  邾友所封的\国,初时未有国名,而邾友的子孙仍自称为邾人,但时人及后日史家认为此邾已非旧邾,且由旧邾所衍生,故加小以为别,称做小邾,也叫小邾娄;又因国都在\,且为古郎国故地,时人或又仍旧称为\国,也写作倪国。

  小邾国虽以邾友开国,但却奉邾颜为始祖。据史书记载,邾友生二子,后分为两支:长子继位为小邾国君;次子邾爽到鲁国出任下大夫的官职。邾爽的后裔以祖父邾颜之名为氏,称颜氏,此即后世所谓正宗颜氏的根源。

  邾友所建小邾子国,传到他的孙子邾黎来时,因多次朝见鲁国,又数次跟从齐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华夏大国的承认,并正式被周王室封为子爵,成为与其母邦邾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但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小邾国的实际国力都要远弱于邾国,因而它始终都与邾国保持着附庸关系,其军政外交等重大决策也多与邾国同进退。

  邾黎来之后的小邾国世系,文献记载不详。人们只知邾黎来之孙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孙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后再传六世,小邾国灭亡。小邾国自邾友起共传十四代,在战国中期同邾子国一同被楚宣王所灭。

  小邾灭国后,国人一部分以国名\为姓氏,改称倪氏;一部分则去\字邑部为菏希换褂幸徊糠旨尤氲街焓献迦酥小T谑芳《续文献通考》中就记载,“小邾传国十四世,去邑为朱氏”。因此今日的曹姓朱氏中,有一部分为小邾国邾友的后裔子孙。

 

  小邾国(\国)墓葬遗址:

  2002年6~7月间,由于盗墓贼在枣庄市山亭区盗掘了当地一座古墓,仅其中一件青铜鼎的非法交易就达三百万元人民币,这才使文物管理部门发觉原来当地有小邾国君主的墓葬。我国的文物管理部门从来就是盗墓贼的跟班,这一点也不奇怪。

 

邾国遗址-故城垣残迹

 

  枣庄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和枣庄市博物馆对枣庄市山亭区东江古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经考证,该墓群为春秋时期小邾国的贵族墓地。2003年5月,枣庄市博物馆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小邾国贵族墓地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在墓地的西、北两边发现了夯土墙迹。同年8月,对夯土墙进行了解剖,亦取得重要收获。本文对东江墓地的发掘情况作简要介绍,并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该墓群有六座墓葬,分两排,呈南北向排列。东边一排有四座墓,由南至北依次编为第4、第1、第2、第3号墓。西边的一排有两座墓,南边的一座编为第5号墓,北边的为第6号墓。第1号墓被盗扰,第2、第3号墓完好。第4、第5、第6号墓遭盗掘,除第4号墓出土了一百三十枚青铜箭镞外,其余随葬品全部被盗走,葬具亦被破坏,情况不详。第1、第2、第3号墓均为土坑竖穴墓,有木棺、椁,一棺一椁,棺底部铺一层厚约五厘米的朱砂。

  第1号墓南邻第4号墓,北邻第2号墓,已被盗扰。墓室平面呈“甲”字形,墓向90度,现存墓圹东西长、南北宽各约六米。棺、椁遭破坏,具体尺寸不详。残存的随葬器物有青铜鬲四件,青铜瓶一件,陶罐两件。

  第2号墓平面呈“甲”字形,为东西向,头向东,墓室东西长五米八五,南北宽五米七,墓深五米七。底部四周有熟土二层台。墓内填土为沙质黄褐色土,土质坚硬,经过层层夯实。有斜坡墓道,方向朝东,坡的角度为20度。葬具有一棺一椁。棺内有骨架一具,已朽,葬式及性别不详。木椁的南边有一木质器物箱,长二米九,宽二米二,高七十厘米,木板厚约四厘米,内置器物六十二件。其中青铜器四十九件,有壶两件、鬲四件、篮四件、鼎四件,其它器物各一件,箭镞三十件,陶罐八件,玉饰四件,骨器一件。四十九件铜器中有十件带铭文。四件玉饰放置在头部,似为冠帽上的装饰品。有三件铜鼎内保存有猪、牛骨及鱼刺、鱼骨等。陶罐内存放有粮食。

  第3号墓形制与第2号墓相同,比第2号墓稍小,无墓道。墓长五米六,宽五米五,深四米九。有一棺一椁,棺内骨架已朽,葬式及性别不详。器物箱内放置随葬品三十四件,其中青铜器十九件,有鼎、壶、鬲、舟、方奁、提梁罐、、盘、刀等;陶罐七件,玉器八件,有玉i、玉耳刀和玉贝等。十九件铜器中九件有铭文。铜方奁内置玉耳刀一把、玉i两件。

  经发掘的三座墓葬中,出土有铭文的青铜器二十四件,每座墓都有铭文器。所出青铜器的铭文涉及许多国族、官制、姓氏及婚姻制度,要弄清这些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对这批铜器铭文进行考释。

  第1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五件:

  ①邾友父鬲四件。其铭文相同,十六字铭文为:“邾友父媵其子,胙曹宝鬲,其眉寿永宝用”。传世有同铭文的鬲,字数、内容、书体与此相同,但无出土地点。学者曾毅公对传世的邾友父鬲铭文中的“友父”释为“友父疑即小邾之始封君”。在史籍《左传·庄公五年》中正义云:“邾君夷父颜有功于周,别封其子友于倪。”夷父颜,周宣王时为邾国国君。倪,即春秋时期的小邾国。关于友父其人,在《杜谱》言友,在《世本》言肥,友和肥当是一人。倪、\、喝字相通。

  ②佥父瓶一件,盖器对铭,二十一字铭文为:“需父君佥父作其金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需父,为人名,以字称,当是“佥父”之子。“佥父”应是当时的小邾国国君。

  第2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十件:

  ①邾君庆壶一对,铭文相同,盖器对铭,十字铭文为:“邾君庆作秦妊礼壶,其万年眉寿永宝用”。此壶为邾君庆为秦妊作器。秦是国族名,应是任姓国。

  ②倪庆鬲四件,铭文相同,十一字铭文为:“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此鬲是倪庆为秦妊作器。从邾君庆壶和倪庆鬲的铭文可知邾君庆与倪庆为一人。

  ③正叔止士□俞,器内有十四字铭文为:“正叔止士俞作旅,子子孙孙永宝用”;盖内二十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正叔,应是人名。士为器主身份。

  ④鲁宰觯□,器内十二字铭文为:“鲁宰□作旅簋,其万年永宝用”,盖内二十字铭文为:“鲁酉子安母肇作篮,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鲁,国名,即姬姓鲁国。宰,为官名。“鲁酉子安母”,酉,是人名。子安母,古代子、女通用。安母为酉之女。此簋应是鲁人酉为其女安母所作的媵器。

  ⑤毕仲弁□,盖器对铭,二十二字铭文为:“毕仲弁作其北善篮,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宝用之”。毕,国族名,可能是任姓之“毕”。“仲”通“中”。

  ⑥子皇母簋,盖器对铭,十五字铭文为:“子皇母作 篮,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之”。子皇母为器主名,此簋为子皇母自作器。

  第3号墓出土带有铭文的青铜器九件:

  ①昆君妇娩需壶两件,铭文相同,颈内十八字铭文为:“昆君妇娩需作旅车壶,其年万子子孙孙永用”。铭文中的“年万”为“万年”二字倒置。“昆”,应是国名。“君妇”,则是小邾君的儿媳。“娩需”,昆娩是姓,需为名。此器应为昆国国君为其女娩需作器。

  ②倪庆鬲两件,铭文均为十一字:“倪庆作秦妊羞鬲,其永宝用”。这两件鬲与第2号墓所出倪庆鬲形制、纹饰、铭文相同。

  ③邾公子害簋四件,铭文相同,盖器对铭,铭文二十一字:“邾公子害自作 ,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此篮为邾公子害自作器,公子与王子意同,即国君之子。害,此人文献无载,应为小邾国国君之子,不知是哪位国君的后代。

  ④倪庆鼎一件,内底有铭文十一字:“倪庆作秦妊 鼎,其永宝用”。此鼎为倪庆为秦妊作器。

  2003年初,当地警方追缴的小邾国墓葬被盗的文物中有十七件带铭文。其中:

  邾君庆壶四件,形制大小、纹饰及铭文与第2号墓的邾君庆壶相同。邾庆鬲两件,口沿上镌铸铭文七字:“邾庆作秦妊羞鬲”,此鬲与第2、第3号墓出土的倪庆鬲形制、纹饰相同,只是铭文中作器者的称谓不同,一称倪庆,一称邾庆。邾秦妊鬲两件,口沿上的六字铭文为:“邾秦妊作羞鬲”,其形制、纹饰与邾庆鬲相同,应为秦妊自作器。

  邾庆两件,一件有十七字铭文:“邾庆作秦妊,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另一件有铭文十字:“邾庆作秦妊匝,其永宝用”,两件原文的形制、纹饰、铭文字数各不相同,但均为邾庆为秦妊作器。

  邾庆簋两件,器盖对铭,十七字铭文:“邾庆作秦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邾庆壶两件,这两件壶的形制、纹饰各不相同,一件铭文不祥,另一件盖、颈部镌铸十七字铭文:“邾庆作秦妊篮(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也是邾庆为秦妊作器。

  铜盘三件,均有铭文,铭文中亦有“秦妊”二字,应为小邾国墓葬文物。

  从发掘出土和盗掘流散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出现邾君庆(邾庆、倪庆)和秦妊二人的名字,这说明在邾君庆执政期间是小邾国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这些文物被盗掘后多次辗转倒卖,已无法弄清出于哪座墓葬,给全面考证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和小邾国的历史带来较大困难。

  从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的发现情况看,该墓地现有六座墓葬,这次只发掘清理了第1、第2、第3号墓,第4、第5、第6号墓遭盗掘,已无法了解墓葬的详细情况。墓葬分为两种形制,一种是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第4、第1、第2号墓的东侧正中有一条墓道,第5、第6号墓的东部被破坏,不知是否有墓道)。另一种是无墓道的墓葬(第3号墓),规模稍小。六座墓中已知有三座为使用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道的有无和多少,是墓主身份高低的标志,只有国君等级的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墓道。东江三座有墓道的墓应是诸侯国国君的墓葬。

  第1号墓遭盗掘,墓室及棺椁均被破坏。从墓葬分布位置看,该墓位列东排南数第2座。墓内残存七件随葬品,即青铜鬲四件,青铜瓶一件,陶罐两件。四件铜鬲的铭文相同,均为媵器,是邾友父为女儿作的陪嫁品。从青铜瓶的铭文可知,其作器者是佥父,器主是需父。最初的考证认为,此墓墓主是小邾国始封君邾友父,但从出土的四件媵器来看,此墓的墓主不应是邾友父,应该是友父的儿子,即第二代小邾君。

  第2号墓南邻第1号墓,北靠第3号墓,为甲字形大墓。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较为复杂,但有三条铭文出现“邾君庆”和“倪庆”。有“邾君庆”为秦妊作的一对壶,还有“倪庆”为秦妊所作的鬲和鼎。而且“邾君庆”为秦妊所作之壶和“倪庆”为秦妊所作之鬲、鼎同出于第2号墓,可知“邾君庆”与“倪庆”是一人。该墓的随葬品中有戈、剑、镞等兵器,墓主人当为男性。此墓墓主应是第三代小邾国国君邾君庆(倪庆)。

  第3号墓位于东排墓的北端,规模比第2号墓小,无墓道。出土九件铭文器,即倪庆鬲两件,昆君壶两件,邾公子害簋四件,倪庆鼎一件。其中倪庆鬲是倪庆为秦妊所作的,形制和铭文与第2号墓所出倪庆鬲相同。倪庆鼎亦是倪庆为秦妊作器。墓中还出一件铜方奁,内置玉i两件及玉耳刀一件,由此看来墓主人应为女性。此墓与第2号(邾君庆)墓相依,表明这个女子与邾君庆有密切关系,第3号墓主人应是邾君庆之妻秦妊。

  第4号墓北邻第1号墓,位于东排的南端。从东江墓葬的分布情况看,应是由南向北排列的,即年代早的位于南侧,辈分低的则依次向北排列,即南为上。此墓的规模较大,显示出墓主的地位十分显赫。可惜随葬品被盗空,但还残存一百三十枚铜箭镞,其墓主应为男性。推测第4号墓的墓主人是小邾国始封君邾友父。

  第5、第6号墓已遭毁坏,器物无存,棺椁情况及葬式不明。从墓葬残存的迹象看,第5号墓较大,第6号墓稍小。墓主亦应是小邾国国君之墓。

  东江墓地只发现了六座墓葬。有的学者认为,这六座墓至少有三座是小邾国国君墓,小邾国初期的几位国君葬此。那么,其他小邾君葬于何处呢?一般认为,倪犁来以后的小邾君可能葬在距东江九公里的山亭区西集镇东的“倪国故城”一带。1987年,在倪国故城东约一公里的两河叉村出土了两件青铜鬲,从形制上看,其时代当为春秋早期。

  关于小邾国的来历,文献有所记载。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倪即小邾国,以居邾又称邾(倪同)国。”王符《潜夫论》载:“邾颜之支,别为小邾。”东江第2号墓所出邾君庆壶和倪庆鬲,即说明“邾”与“倪”为一国两名。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集解云:“曹姓者,邾是也。”在典籍《地名大辞典》中记载:“小邾,周国名,曹姓,子爵,出自邾侠之后。夷父颜有功于周,封其子友于倪,为(鲁)附庸……齐桓公霸,邾君附从;进爵为子,始列诸侯,谓之小邾子,战国时为楚所灭。”

  学者王献唐认为:“小邾之称,亦非国名之正。立国不自称小,邻邦亦不能以小呼之。时人以非旧邾,而原出於邾,於邾上加小为别。习俗相沿,史家因之,遂号小邾,小邾非其正名也。既非正名,又无定名,故在受爵而后,春秋或仍称郧,不尽划以小邾……小邾一称,亦果为正名,春秋后文,不当在言郧矣。其称\者,沿郧国旧称也,称邾者,沿邾国旧称也。”

  这里所说的“\国”,指的是殷商时期的倪国。倪国早在友父就封之前即已存在,是一个历史相当悠久的古国。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兄”字,“兄”通“倪”和“\”,甲骨中的“”字,表示的即是商周时期的方国名。

  从文献记载和有关考古资料来看,小邾国在周王室分封时最为强盛,其疆域大体范围为现在的枣庄市山亭区全部,东达苍山县西部,北达平邑县、费县南缘,西达滕州市中部,南达枣庄市峄城区,称东西宽约四十五公里,南北长约五十五公里,面积约两千平方公里。在这一区域内有高山、丘陵和小块平原。

  关于小邾国都城(即倪国故城)的地理位置问题。学者王献唐在所撰著的《春秋邾分三国考》一书中认为:邾国自周宣王以后,陆续分为三个国家,一为邾国、二为小邾国,再就是曹夷父颜之弟曹叔术所建立的滥国。邾国故城在今邹县峄山之阳,滥国在今滕州东南三十公里的羊庄镇土城村,大家基本认可,而小邾国都城的地理位置在历史文献记载上就久存争议。

  小邾国都城究竟在何处,对此,有许多学者提出过不少意见,大体有两说:一说在今滕州市东五里处,一说在今枣庄市山亭区西集村东一里。

  其一,在文献《古今图书集成》中记载:“倪犁来城在县东一里梁水(即城河)之东。”在方志《滕县志》中记载:“城东六里有倪城。”在史籍《名胜志》中记载:“倪犁故城在滕县东五里。”经调查,今滕县城东二里有土城村,地处城河东畔,水沿村东北流,折西曲绕而南,形成河围三面,村居其中。相传村东北丘陵地带为故城遗址,但从地面观察,尚未发现城墙痕迹。在河西岸的断崖,高出河床六米,土层中可见到一些鬲足、绳纹陶片和陶鼎足等,从器形观察为周代遗物。但从地望上分析,三面临水的丘陵地带不宜建城,且地面又无墙迹遗存,故此说不可证实。

  其二,在史籍《左传·杜注》中记载:“东邻昌虑县(今滕州市羊庄镇东南五里)东北有倪城。”在史籍《寰宇记》中记载:“倪城在滕县,土人日小灰城,小邾之讹也。”在方志《峄县志》中记载:“邑治北西暨村,土台高数尺,方广数十里,居人呼为盟台,相传以春秋诸侯盟于暨即此,其旁有旧城迹,即倪城,小邾之都也。”经实地调查,遗址位于山亭区西集镇河北村西,为台形遗址,北约一公里为毛山,南靠西集河,地势较为开阔。从遗址地面观察,东西长五百米,南北宽三百米。地面散见许多周代陶片,有筒瓦、鬲足、豆柄、罐片等。南部断崖上可见灰土,土中夹杂筒瓦、陶片等。当地群众曾收集到许多石斧、石凿、石刀等磨制石器。遗址的东南隅为长宽各一百多米的夯土台,俗称“梁王城”,台子的断面上可见红烧土、兽骨和陶片。从这些迹象分析,此地虽未发现城墙,但地面周代遗物比较丰富,与“杜注”记载相符。如果此处是小邾国都城的话,应是由东江迁徙后的都城。

  2003年5月,山东省枣庄市博物馆对小邾国贵族墓地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勘探,钻探未再发现古代墓葬,却在墓地的北、西两侧发现了东西残长一百二十五米,南北残宽一百零五米的夯土墙。为弄清夯土墙的基本情况,用探沟法对夯土的西北转角处进行了解剖。夯土墙底部残宽二十一米(探沟南边为农田石坝,故未做到边),残高二米六。土呈褐色,土质坚硬,用棍夯法层层筑起,夯层厚约二十厘米,夯窝直径八厘米。夯土墙外有护城河,是当时筑墙用土所形成的。土层中出有鬲、罐、豆等陶器残片,从形制特征来看,其年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时代与小邾国贵族墓的时代吻合,夯土墙应该是小邾国的城墙。但由于目前还未发现建筑遗迹,仍需进一步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以证实小邾国都城的所在。

  总之,东江小邾国贵族墓地的发掘,揭开了小邾国千年之迷,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还远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读,还有待考古工作者作进一步的探究。

 

  邾国君主简要世系表:

  曹 挟:公元前1121~前?年在位待考,公元前1045~前?年在位待考,邾国缔造者,邾太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非:在位时间待考,邾辛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成:在位时间待考,邾虎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车辅:在位时间待考,邾戊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将新:在位时间待考,邾元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訾父:在位时间待考,邾和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夷父(曹颜):公元前?~前796年在位待考,邾武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叔术:公元前795~前781年在位,邾乙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夏父:公元前780~前?年在位待考,邾公(邾僖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仪父(曹克):公元前?~前678年,邾安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琐:公元前677~前666年在位,邾宪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蘧Z,公元前665~前615年在位,邾文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且,公元前614~前573年在位,邾定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公元前572~前556年在位,邾宣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华,公元前555~前541年在位,邾悼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穿,公元前540~前507年在位,邾庄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益,公元前506~前472年在位,邾隐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革,公元前471~前471年在位,邾桓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仲父(曹何):公元前470~前?年待考,邾简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有两任君主失载,待考。

  曹 盂,在位时间待考,邾共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良,在位时间待考,邾考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艽,在位时间待考,邾世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孔父,在位时间待考,邾易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胳,在位时间待考,邾穆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牙,在位时间待考,邾静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曹 夯,在位时间待考,邾萧公,逝世后葬地待考。 

  

   

  邾国文物:

邾国青铜-颜友鼎

 

邾国青铜-饰窃曲纹盖鼎

 

邾国青铜-F鼎

 

邾国青铜-邾友父鬲

 

邾国青铜-君庆(倪庆)鬲

 

邾国青铜-虎钮方奁

 

邾国青铜-尖盖壶

 

邾国青铜-君庆(倪庆)方奁

 

邾国青铜-

 

邾国青铜-提链罐

 

邾国青铜-邾君庆壶

 

邾国青铜-邾友父樽

 

邾国陶器-陶“祭”文

 

邾国陶器-陶“咸”文

 

邾国陶器-陶文盆

 

邾国陶器-陶文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