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版本二(13)
族谱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版本二(13)
2016-11-09803
 
高鸡泊——在今河北故城西南,隋时芦苇丛生,湖面周围数百里,极便于农民起义军的活动。 
高梁河——古高梁河从今北京西直门外起,向东流至德胜门外,东南流斜穿今北京内外城,至今十里村东南入今永定河河道。宋太宗攻辽,至高梁河而败,战地在辽南京(幽州)东郊,即今北京外城。中下游故道已湮。今北京城内什刹海等湖泊,即元时圈入城内的高梁河中游的遗址。上游后为长河的一部分。 
毫——商代故都。今河南商丘东南为南毫,商丘以北为北毫,偃师以西为西毫。又偃师二里头发现商代宫殿基址。一说以为郑州商城即汤都毫。
毫州——今安徽毫县为古毫州治所。毫州始置于北周末。 
唐古特——“特”亦作“忒”。蒙古语称青藏地区及该地藏族为唐古特。清代文献常用此称。 
唐徕渠——唐渠。从宁夏青铜峡附近引黄河水向北流至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一带。传汉凿唐修,故名。 
唐努乌梁海——清乌梁海三部之一,以唐努山得名。1864年中俄签订《塔城界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西北部被割给俄,即今俄罗斯哈卡斯自治州和克麦罗沃州的南部。1911年,俄占中部地,受俄指使的喀尔喀封建主占东部。东部地后属蒙古国库苏古勒省。1924年,中部俄占地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并入苏联,先为图瓦自治共和国,又改图瓦自治州。 
朔方——①汉武帝时卫青破匈奴,取河南地,遂置朔方郡,辖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区,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东汉废朔方县,移郡治于临戎(今磴口北)。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区南至陕西宜川、宁县一带。东汉并入并州。⑧唐初改岩绿县为朔方县,在今陕西靖边县红络界公社白城子。后为夏州治所。⑧唐方镇有朔方,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朔州——即今山西朔县,北齐置。治所先在今县西南,后迁今县。县名北齐为招远,隋唐为善阳,唐尉迟恭即善阳人。 
剡县——①即今浙江嵊县。北宋宣和时改今名。②郯本古国,在今山东郯城北,战国初亡于越。秦在其地置郯县,唐并入下邳,一度另置郯城县。元末重置郯城县,即今县。 
益州——①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四川(除折多山以西)、陕南、甘肃一小部、鄂西北隅、云贵大部。东汉治雒(今四川广汉北),末年先移绵竹(今德阳东北),继移成都。以后今四川以外之辖境既逐渐他属川境之内,置州亦多。北周益州仅辖成都及附近各县。隋以益州为蜀郡。唐为益州蜀郡。宋太宗又曾以成都府为益州。②宋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此则为大行政区。⑧汉在今云南境内置益州郡,治滇池(今晋宁东)。蜀汉改为建宁郡。 
益津关——见“三关”。 
凉州——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今宁夏、甘肃及青、陕、内蒙各一部。曹魏移治姑臧(今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西凉州。明凉州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废府。 
酒泉——即今甘肃酒泉。汉武帝时置。隋置肃州,以州治为酒泉。民国废州。 
浙江东道——唐后期所建方镇,治越州(今绍兴),领浙东各地。唐末先后有义胜军、威胜军、镇东军之号。 
浙江西道——唐后期所建方镇,号镇海军,治所先后为舁州(今南京)、苏州、宣州(今安徽宣城)、润州(今镇江)、杭州;领长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地。 
涡阳一一即今安徽蒙城,南北朝常为兵争要地。 
涅阳——在今河南邓县东北。汉置县,隋改课阳,唐废。 
海门——①在今越南海防省安阳县北,本为镇,唐咸通间,安南都护府与交州曾暂移治于此。②五代后周在今扛苏启东东北置海门县。后以县境土地坍入海中,明代一再迁治,终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撤销。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通州(南通)与崇明县新涨沙地建海门厅。民国改海门县。⑧浙江黄岩县东北有海门镇,在椒江入海口南岸。1981年建椒江市。 
海曲——西汉海曲县在今山东日照西。县境吕母崮传为新莽时吕母起义之地。 
海州——①东魏在今江苏东北角置海州,治龙沮(今灌云西南),北齐移朐县(今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北周改朐山)。明并朐山入州。民国废州,以州治为东海县。②辽于今辽宁海城置海州。金曾改澄州。明置海州卫。清为海城县。 
海阳——即今广东潮安。东晋置,时为义安郡治所。 
海陵——即今江苏泰州。西汉置县时为海边高地。海陵县于明初撤销。 
海兰泡——今黑龙江爱辉县治旧名黑河屯,一作海兰泡。黑河屯北面隔江亦为海兰泡。先被俄国强占,继于1858年《瑷珲条约》中划归俄国。俄名布拉图维申斯克。 
海参崴——1860年《北京条约》划归俄国。俄名符拉迪沃斯托克。 
浮梁——唐天宝改新昌为浮梁县,在今江西景德镇北。1916年移治景德镇。今已并入景德镇市。 
浮图城——即可汗浮图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唐庭州与北庭都护府治所在此。 
流求——隋唐宋元时称台湾为流求。 
润州——隋置,治延陵(今江苏常州),唐移丹徒(今镇江)。北宋政和间升镇江府。 
浣花溪——在成都西郊,为锦江支流。杜甫居溪旁。 
浚仪——西汉置县,在今河南开封市。宋真宗大中祥符间改为祥符县。 
浩罕——十八世纪乌兹别克人所建汗国,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1876年亡于俄国。 
宽城子——吉林长春市旧称。 
宾州——①唐在今广西宾阳县地置宾州。宋以后州境有所扩大。清雍正时一度领四县,旋又不辖县。民国为宾阳县。②辽在今吉林农安东北之东小城子置宾州。 
资州——今四川资中、资阳两县均古资州地。西魏初置资阳,治阳安(今简阳西北)。北周治资阳,即今县所在。隋移盘石,在今资中北。元末明玉珍时则治今资中。明以资中为资县。清复为州。民国废州,州治为资中县。 
娑陵水——回纥族本居娑陵水旁。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色楞格河。 
诸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台湾置诸罗县,治佳里兴堡(今台南市佳里镇)。四十三年移治今嘉义市。乾隆晚年改名嘉义。 
祥符——即今开封,参“浚义”。 
朗州——隋改嵩州置朗州,治武陵,即今湖南常德。宋真宗时改为鼎州。 
冤句——秦置冤句县,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宋时改宛亭、金时城为黄河洪水冲毁,遂废。 
弱水——古人常称不通舟楫,赖皮筏交通的河流为弱水,故历代被指为弱水的河流很多。如甘肃山丹河与下游山丹、甘州二河合流后的黑河,即《禹贡》所说的弱水。 
剧县——汉剧县在今山东寿光南。 
陬——孔子生于昌平乡陬邑,“陬”,在今曲阜东南。 
陶——古陶邑在今山东定陶西北。春秋末属宋,战国属齐。范蠡居此经商,号陶朱公。 
娘子关——在山西平定县东邻接河北省处。传李渊女平阳公主领兵驻此。然史籍谓公主起兵关中,似难有驻兵此地之事。 
桑落洲——在九江东北长江中。晋刘毅拒卢循,大败于此。 
通州——①今北京通县,习称北通州。金始置通州,治潞县,即今通县。②今江苏南通,五代后周改静海军为通州,治静海,即今南通市。因与北方的通州同名,故习称南通州。民国废州,遂以南通为县名。 
骊山——在陕西临潼东南。传为周幽王举烽火戏诸侯以博褒姒一笑处。秦始皇陵、唐华清官均在附近。 
绥定——伊犁九城之一。新疆建省后伊犁府、绥定县治所在此。 
绥远——清乾隆初在归化城东北筑绥远城,绥远将军治此。二城即今呼和浩特市,民国合并为归绥县。国民党统治时期置绥远省,归绥为绥远省会。解放后,绥远省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市。 
邕州——今广西南宁旧为邕州治所。邕州,唐改南晋州置。治宣化,即今南宁市。元为邕州路,后改南宁路。明清有南宁府。民国废府,以府治为邕宁县。解放后有南宁市、邕宁县。南宁为广西壮族自区首府。 
掸国——古国,在今滇缅边境,东汉时有使者来中国。 
理番—一今名理县,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清嘉庆时改杂谷直隶厅为理番直隶厅。民国先改理番县,后于1945年改为理县。 
琅邪一一春秋齐有琅邪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在此置琅邪县,并以之为琅邪郡治所。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汉治东武(今诸城)。东汉琅邪国改治开阳(今临沂北)。北魏治即丘(今临沂东南)。隋唐有沂州琅邪郡。从魏晋琅邪国起,琅邪台及秦琅邪郡治均不属琅邪郡(国)。 
舂陵——①秦在今湖南宁远东北置舂陵。后废。孙吴复置于今宁远西。隋并入营道县。这一带地方唐宋等代为道州,故昔人有“春陵古之道州也”之语。②公元前45年,改以今湖北枣阳南之地为舂陵。东汉改章陵。隋以枣阳为治所置郡,即以春陵为名。唐为昌州舂陵郡,天宝改郡名为淮安。 
梧州——今广西梧州古为苍梧,唐置梧州,以苍梧为治所,始有此名。明清有梧州府。 
梅李——一作梅里,即泰伯城,在今江苏无锡东南。传为泰伯所居地。公元前560年诸樊迁吴前,此为吴都。又江苏常熟东北亦有梅李,传为五代吴越梅、李二将戍地,渐成市集,即以为地名。 
梓州——隋改新州为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宋分西川路置梓州路,以梓州为治所。徽宗重和时,以梓州为潼川府,梓州路为潼川府路。 
梓潼——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乾州——①今陕西乾县一带,唐末置有乾州。北宋后期废,旋置醴州。自金代起仍名乾州。民国以本州为乾县。②清康熙时曾在湖南置乾州,民国曾改乾县,旋为乾城镇,属吉首县。 
乾陵——唐高宗与则天后合葬墓,在陕西乾县梁山。已发掘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章怀太子诸墓都是乾陵陪葬墓。 
鄄城——本春秋卫邑鄄,汉置县名鄄城,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明并入濮州。 
营丘——周封吕尚于齐,建都营丘,后改临淄。见该条。 
营州——北魏置营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所辖之地均在今辽宁境内。唐末地入契丹,改置营州于广宁(今河北昌黎),五代后唐时又为契丹所取。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此系关中与塞北间的交通要冲。北宋又在宁夏同心南筑萧关以御西夏。地在原萧关北偏西二百里左右。 
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有萨尔浒山,为努尔哈亦破明军处。努尔哈赤战胜后在山下筑城,名萨尔浒城。 
黄——春秋时楚所灭嬴姓国,在今河南潢川西。 
黄州——今湖北黄冈,南朝齐为南安县,隋改黄冈县。隋置黄州即以此为治所。明清有黄州府。民国废府。 
黄池——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春秋宋地,夫差与中原诸侯会盟处。 
黄浦——上海市内黄浦江旧称。本为吴淞江一支港,明初已很宽广。后经疏浚改流东北会吴淞江,代吴淞江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 
黄天荡—一①今南京市东北一段长江,古有黄天荡之名。韩世忠阻击金兀术于此。②今苏州东南隅葑门外也有黄天荡,“黄”一作“皇”。 
黄龙城——契丹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宋岳飞“痛饮黄龙”之语,论者或以为岳飞误以燕京为黄龙城。 
黄金台——燕昭王招贤所筑,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的北易水南。今北京市、徐水、满城、定兴均有黄金台,乃后人依托。 
黄陵冈——在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元明时最为黄河险工所在。 
黄鹄(鹤)山——即今武汉市武昌蛇山,传为仙人子安乘黄鹄而过之处。孙吴时在此建黄鹤楼。历代修建。建长江大桥时拆除,迁其塔至高观山。 
黄歇浦——上海市内黄浦江别称。楚春申君黄歇与上海无关,黄歇疏凿黄浦事纯系后人误传。 
焉耆——西域古焉耆国都,在今新疆焉耆西南。唐在其地置羁縻督府,为安西四镇之一。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建焉耆府。民国废府。 
焉支山——即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为山丹河与石羊河的分水岭。 
曹——周同姓国,都陶丘(今定陶西南),后为宋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