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我东海徐家先民自大陆来台祖籍,主要以广东为主,次为福建,光复后始有较多的大陆各省徐姓迁台。根据民国五十三年陈绍馨和傅瑞德(Marton H.Fried)所做的调查,并合撰「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一书。
根据此书,民国四十五年九月台湾的徐氏实际人口应有一一八、二五二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一.三%,是台湾的第二十大姓,却是「客家人」的第六大姓、「福佬」的第三十三大姓和「外省人」的第十一大姓。可见台湾徐氏是「客家人」和「外省人」重要姓氏,而非「闽南人」的重要姓氏。
若根据杨绪贤先生六十九年四月出版的《台湾区姓氏堂号考》记载,他根据六十七年六月三十日各地户政事务所口卡资料,当时台湾区各县市分姓人口统计表,徐姓在各县市的人分布统计如下(表中“百分比”为笔者统计):
县市
| 徐氏人口
| 总人口
| 百分比
| 县市
| 徐氏人口
| 总人口
| 百分比
|
台北县
| 28164
| 1932471
| 1.46
| 宜兰县
| 3233
| 436854
| 0.74
|
桃园县
| 29880
| 948161
| 3.15
| 新竹县
| 16775
| 630243
| 2.66
|
苗栗县
| 21402
| 542254
| 3.95
| 台中县
| 11909
| 925329
| 1.29
|
彰化县
| 7751
| 1134346
| 0.68
| 南投县
| 6712
| 519639
| 1.29
|
云林县
| 4664
| 802241
| 0.58
| 嘉义县
| 5384
| 835515
| 0.64
|
台南县
| 8678
| 953089
| 0.91
| 高雄县
| 6879
| 1002666
| 0.69
|
屏东县
| 9980
| 877782
| 1.14
| 花莲县
| 5997
| 349992
| 1.71
|
台东县
| 3385
| 285165
| 1.19
| 澎湖县
| 488
| 111142
| 0.44
|
基隆市
| 4212
| 341668
| 1.23
| 台中市
| 5368
| 574391
| 0.93
|
台南市
| 4728
| 551710
| 0.86
| 高雄市
| 7880
| 1052770
| 0.75
|
台北市
| 26687
| 2144476
| 1.24
| 共 计
| 220728
| 16951904
| 1.30
|
可见在桃、竹、苗三县市客家人口较多的地方,徐姓所占比例偏多,除基隆市外,客家人口居次的屏东、台东、花莲、南投、台中等县和都会区的台北县、市,也有一个多的百分比,接近总人口的同等比例。反观闽南籍占多数的宜兰、彰化、嘉义、台南、高雄、澎湖等县市,所占比例占绝对少数。可见台湾徐氏是「客家人」人口较多地区重要姓氏之一。
全台二十一县市中,徐氏人口分布最多台北县、市、桃园、新竹、苗栗等县,占台湾徐氏人口的五五‧六八,是苗栗县的第八大姓,桃园县的第十大姓(潘英于八十七年一月出版的《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则说第六大姓,六十四年九月出版的桃园县志姓氏篇则排名第七位,共二七六二六人),新竹县的第十一大姓,花莲县的第十二大姓。根据杨书384~388页的记载,在全省各县市的乡镇中排名前五大姓的有:
台北县
| 桃园县
| 新竹县
| 苗栗县
| 屏东县
| |||||
新庄
| 4
| 芦竹
| 4
| 尖石
| 3
| 三湾
| 5
| 麟洛
| 1
|
|
| 新屋
| 2
| 新丰
| 4
| 头屋
| 1
|
|
|
|
| 观音
| 3
| 横山
| 5
| 南庄
| 5
|
|
|
|
|
|
| 湖口
| 5
| 头份
| 4
|
|
|
|
|
|
| 宝山
| 4
| 苗栗
| 4
|
|
|
|
|
|
|
|
| 造桥
| 5
|
|
|
|
|
|
|
|
| 西湖
| 3
|
|
|
由此也知,徐姓在客家的县市中的乡镇是排行前面的大姓。
台湾徐氏的祖籍,根据记载,徐氏一郎在宋末由江西石城迁福建上杭,二郎迁连城,元时入广东丰顺、海丰、陆丰、梅县,景山公迁博罗,子云崖公迁镇平(今蕉岭)?也有宋末自江西宁都迁上杭、连城,后迁长乐(今五华)、揭杨?更早的是随唐代名将陈元光入闽开漳。明清之际,徐氏渡海来台者,以镇平徐云崖(探玄公)派下居多,分布在全台各地。其次是诏安、南靖,多在嘉义、板桥、桃园北区,其次陆丰县的多在新竹、桃园南区?极少数来自大埔和福建安溪县。由此看来,依其祖籍来历,可见徐氏客家人居非常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徐氏今天成为「闽南人」的三十三大姓,中间可能夹杂者很多的「福佬客」(客家人改说闽南话者)成分,其中大多分布在桃园县和「闽南」徐氏分布最多的台南县,有些徐氏后裔到现在还不知自己是客籍,自认为闽南人,甚至不承认自己是客籍,可谓数典忘祖而不自知,此亦为客家人在台湾数百年来,人口一直不能增加的主因,甚至减少,可谓悲哀之事。在彰化的福佬客已全然放弃使用客语,但在请神祭祖时,仍坚持用客家话?打醮庙会,还请「客仔师」主持法会。故此,今天我们还能说客家话,每年祭祖大会时,是我一直坚持用客家话读祭文之因。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没有语言就形同丧失文化,没有族群的特质。走笔至此,思惟在世界大潮流之下,我徐氏宗亲应如何保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是一个重要课题。平时应多使用自己的语言,并传之子孙,不要让我等之子孙成为「福佬客」或是「北京客」。目前政府注重本土化的政策下,学校已开始教客家话,九二年三月一日开播客语专用电视频道,期望宗亲能多给予关环,还我一个客籍的尊严。
(本文92.1.19刊于中坜市徐氏宗亲会第十一届会刊7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