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7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博山八陡镇徐氏先祖源流考略
族谱
博山八陡镇徐氏先祖源流考略
2020-09-11783

博山八陡镇徐氏先祖源流考略

颜神镇是齐鲁三大古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几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镇。颜神镇设县,并最终确定叫博山县,是因为该地自然风光绝佳,人在其中,如临仙境,这很可能也是当时朝野上下达成的共识。现在的行政区划,是淄博市博山区。博山地理位置优越。明朝时期徐氏先祖迁居至此,也许就是看中其地山环水绕,钟灵毓秀。

博山区八陡镇《徐氏族谱》序言记载,“吾族徐氏,明洪武初自冀州枣强迁来。同胞兄弟原有两人。一讳让,一讳谦,为吾氏所自出今叙始祖······ ”,序言没有记载移民信息,如办理移民手续、发放路费、土地、种子、农具,享受免赋待遇等,没有屯田、垦荒的记载,根本没有提到移民这两个字。这部族谱创修于民国八年(1919年) ,撰修族谱的发起人和出资人是十二世徐永和(字惠亭,又名徐超),是一位杰出的实业家。这部百年族谱,历经沧桑,给后来的族人留下许多历史谜团和疑惑。

 遵循弘扬祖德,敦亲睦族,造福宗亲,和谐社会的宗旨,为了祭祖寻根,存谱铭世,弘扬徐氏文化,使徐氏后裔详知先祖之来历,尊祖敬宗之伦理。现根据搜集到的部分史料,对于八陡镇徐氏先祖的源流进行考略。探究徐氏先祖的源流,丝毫没有针对修谱先辈的轻慢之心,反而崇敬之心更加强烈,这是因为探究的本身就是对先辈们最好的致敬。现将探究中的观点整理成文,以飨族人。

一、 是否为枣强迁民                                          

     博山区八陡镇《徐氏族谱》序言,有徐氏先祖从枣强县迁来的说法,却在《明史》里没有任何记载,明清时期的青州府志和益都县志皆未涉猎.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张金奎教授,在其著作《明代山东地区枣强裔移民考》里指出,“在山东东部地区,有很多人自称其祖先是来自河北枣强县的移民,且迁出时间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金、元之际,确有大批河北冀州一带的百姓因为躲避水患和战乱东迁到山东,但是明朝初年,冀州一带是移民重点迁入地区,山东人向河北迁徙才是重点。

明朝中后期,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冀州一带百姓大量东迁。为避免被政府强制遣返,他们不约而同地宣称是明初移民的后裔。这一权宜之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冀州一带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通过口耳相传,逐渐固化为枣强人,并随着清朝中叶出现的编撰谱牒之风,进入家史,凝固为共同的历史记忆。”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河北枣强县不是徐氏先祖的迁出地。至于族谱的记载,张金奎教授已经做出明确解释,这里不再赘述。

二、 是否为修筑青州城而来                               

     公元一三六七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青州是元朝京师腹里的南大门(在元朝山东、山西、河北为一个行政区直属大都北京统辖。元朝的洪洞县、枣强县、益都县属于一个行政区,即腹里;),属于军事重镇,有重兵把守。徐达征伐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青州。十一月攻克青州以后,设立青州府,置山东行省,青州是山东行省的治地,即第一个山东省会,不仅管辖整个山东,还统领过北平府和真定府。山东行省是朱元璋北伐中原后,建立的第一个行省 。青州城原来是土城,洪武二年朱元璋下令修筑省会青州城。修筑雄伟坚固的城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当时山东已是“十室九空”,“多是无人之地”,没有修筑城墙的人力。青州守城将领叶旺借此机会,从枣强县征召大批徭役来青州修筑城墙,由当时的枣强县令石岩率徭役而来。经过一年多紧张的施工,青州城墙修筑竣工。但是,枣强县所有徭役都没有再回枣强,全部在山东各地分散定居下来,其身份由徭役变成了移民。枣强县令石岩也没有回枣强,而是留在青州为官,死后葬在驼山北麓。

 临朐县枣强移民后裔张永贵家谱记载:张氏先祖于大明洪武二年来青州,是由当时枣强县令石岩率徭役而来,筑城完毕后,留居青州。《明崇祯十五年孙氏马兰支谱》记载:青州吾孙氏之族第一世孙炳,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枣强来青州服徭役,在青州东南隅建城,一年后竣工,移居城北南高柳。然而,八陡镇《徐氏族谱》序言,对于枣强县征召大批徭役来青州修筑城墙之事,皆未涉猎,不存在任何记载。这就足以证明,八陡镇徐氏先祖,与徭役来青州修筑城墙,然后在山东各地分散定居,没有任何关系。明朝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曾是中国文化崇尚的精神风骨,这个移民条律就迫使一些同宗兄弟不得生活在一起,从而导致家族父子兄弟分散异地他乡,有幸隐匿身份在一起者,也被迫改姓。八陡徐氏先祖让、谦兄弟若是移民没改姓,怎有可能一起迁到博山八陡镇呢?难道大明的移民条律单单对徐氏先祖两兄弟网开一面?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恰好说明让、谦两位先祖,不是普通的移民身份。在让、谦二位先祖移民住八陡镇以后,经历了不太长的时间,便修建了住宅大院,还开办学校—私塾。在八陡镇东徐家胡同与西徐家胡同的建筑,颇有气派,亭台楼阁,规模很大,只可惜大部分建筑现已被毁,现在只保留少部分宅院。可以推测八陡徐氏先祖,家境之殷实非同一般人。从各方面看,显然不符合一家只领若干两纹银的迁移资金,而被押解来的移民特征。这些事实也为先祖让、谦二兄弟行伍出身的传闻作出了合理诠释。据说让、谦二兄弟原来在中山王徐达手下担任军职,跟随徐达浴血征战,然后随徐家军开荒屯田来到八陡镇,而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三、 关于军垦屯田制度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利用军事卫所的士兵,一方面轮流驻防执勤,另一方面开垦荒芜的土地种植农作物。据《明史·食货志》载,明政府规定,边地的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屯田的军队将士要向政府交纳赋税,称为“屯田籽粒”。洪武年间规定军屯“亩税一斗”,军屯的税粮是明朝政府的主要收入之一。明朝实行卫、所制度,一卫约五千六百人。卫设指挥使,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从事屯田的军士保留军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屯田,其余时间轮流驻防。明朝规定,卫所将士必须携带家属,于是,军人和他们的家属共同构成了军屯的主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至明代中叶,兵士的防卫职能渐失,逐渐变为农民。

根据龙口市黄山馆镇后徐家村《徐氏族谱》记载,该村徐姓系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徐氏分支。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徐达夫人谢氏奉旨率徐达四子徐增寿之子徐景昌,到山东青州府建立军垦官寨(军屯)。军中将士多为徐姓,其中苏州府昆山县徐氏族人最多,因此号称徐家军。徐家军军垦官寨驻地在益都县盆泉一带,其管辖范围是现在的博山区石马镇以及八陡镇。明朝万历年间,徐达十世孙徐弘弼任青州都指挥使司。徐弘弼生三子,长子徐秉臻,次子徐秉懿,三子徐秉忠;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徐秉懿、徐秉忠奉旨安抚登州府、莱州府,率部队至黄县西南乡小阜观北,建立军事卫所,徐秉懿、徐秉忠分别任正副千总,其家眷由青州府益都县盆泉石马前乡迁来定居。后来,发展为大湾前徐家村和大湾后徐家村两个村,徐秉懿、徐秉忠为两个村的徐姓始祖。徐秉臻等人则留在原地。从洪武七年到天启四年,徐家军在其驻地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二百五十余年。为数众多的徐家军将士里面,是否包括后来定居八陡镇徐氏的徐让、徐谦两位先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根据聊城市高唐县梁村镇东军屯村《徐氏族谱》记载,该村徐姓系苏州府吴县徐氏分支(东海堂)。先祖跟随燕王朱棣征战。一四零四年,朱棣当上皇帝以后,其先祖徐得良驻防在北京通州东南部一带。二百多年以后,已经是明朝后期,九世祖徐第奉旨率四个儿子国屏、国翰、国鼎、国英,来到山东垦荒屯田。长子国屏祖居平原县腰站;次子国翰祖居武城县石官屯;三子国鼎祖居高唐县梁村镇东军屯;四子国英祖居河北省故城县郑家口,尽管所居地点不同,然而同属于德州卫直接管辖;十世祖国屏、国翰、国鼎、国英四位均为定居地的始迁祖。然而,早在明朝中叶后期,博山八陡镇徐氏家族的五世祖徐美,奉旨来到高唐县梁村镇垦荒屯田,徐美公是梁村镇徐氏家族的始迁祖。一支徐氏族人来自山东博山,另一支徐氏族人来自北京通州,看起来似乎毫无牵连。其实都是明朝的军队将士及其后裔,奉旨前来垦荒屯田,不同之处就是时间有先有后,异曲同工,属于同一个版本。

一九二四年鲁西南《徐氏族谱》序言:“苏仍徐国故址,以故苏省昆山徐姓最著,查我族各村旧谱,多系于明之初叶随大元帅天德公由苏北徒,亦多有身列行伍,建功立业屯田于此者,故屯户居多。闻有自晋者来者,亦失国后逃于晋者也。天德公讳达,自天德,谥武宁,追封中山王,肖像有明功臣庙,我族众多。共近支徐姓之由苏而鲁,天德公之力居多焉。”可以看出鲁西南徐氏家族与元末明初由江苏征战到山东的“徐家军”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多为留下来屯田的军士之后裔,与“山西洪洞移民”、“枣强移民”没有丝毫瓜葛,郓城县徐屯村始迁祖徐壮,奉旨由平度来郓城县屯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上面几个具体事例可以看出,明朝军户身份是世袭的,子子孙孙都要当兵,不允许从事商业、手工业,甚至连科举考试也不允许参加。明朝政府分给军户土地,明朝军人的军饷实际上是军户们自己种地产生的,朝廷甚至还要向他们征税。明朝军户的社会地位很低,明朝时期的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

四、 结论            

六百余年已经逝去,铁的历史证据早已灰飞烟灭。考证、溯源难度相当艰巨,这里还要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历史资料,就是《徐氏联谱》。山东东部地区的《徐氏联谱》,又名功名册。清咸丰十年(1860年)由济南府长山县毛驼庄(今滨州市邹平县毛驼庄)永福徐公(时任总兵衔即补参副将京都左营游击)、邹邑西言礼庄(滨州市邹平县西言礼庄)丹亭徐公、新邑南薛庄(今淄博市桓台县新城)献廷徐公等先贤发起、两次搁置、先后历时三十三年,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完成。该谱是目前发现的山东地区(尤其是鲁中地区)最早且唯一能够证实明初移民山东的四十四支昆山籍徐姓始祖的珍贵的历史资料。联谱涉及面广、参与人众。《徐氏联谱》历经初修(未果)、重修,覆盖范围东至临淄县河圈(今临淄区徐家圈),南至博山县颜神镇西冶,涉及八府二十一县一百三十三庄村;修谱者前后涉及济南府、青州府、武定府(今惠民县)“三府”,长山县、邹平县、淄川县、新城县、博山县、惠民县、诸城县、益都县“八县”,共计六十六人次。如此范围之广的徐氏联谱活动,博山八陡镇的徐氏家族星罗棋布、人丁繁多,出乎意料的没有参加联谱,确实让人感到困惑不解。认真思考一下,也许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了肃清反清复明的思想根源,文字狱登峰造极,著名的有雍正年间翰林官徐骏遗著《一柱楼诗》的诗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以及“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等句,被认为讥讪悖乱之言”,触犯“文字狱”而被剖棺戮尸,儿孙和地方官员全部斩首。其余因言获罪的案子数不胜数 。受到“文字狱”的负面影响,曾经声势显赫的昆山徐氏家族迅速地衰败、沉沦下去了。假设徐让、徐谦两位先祖是徐达率领的徐家军之官兵,是开荒屯田、在八陡镇安家落户的将士,明朝中山王徐达身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威名天下。身为明朝徐家军的后裔,为了免遭清朝“文字狱”飞来横祸,八陡镇徐氏家族的族贤们,在乾隆二十八年(公元一七六三年,这部手写的族谱没能传承下来)、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这部族谱的手写本得以传承后世)两次撰修族谱,包括公元一九一九年撰修的族谱,族谱序言对于徐让、徐谦两位先祖的来历噤若寒蝉,甚至迁出地人云亦云地说成冀州枣强。对于徐氏联谱予以回避,不参加不介入,族贤们权衡利弊煞费苦心韬光养晦,很可能是为了保护八陡镇徐氏家族族人安全采取的一种策略。

然而根据上面的史料,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其一,八陡镇徐氏先祖徐让、徐谦,不是普通移民,应该是军户身份,就军中职务而言,很可能徐谦高于徐让。正如八陡镇《徐氏族谱》序言的记载,“……让不及谦也;盖吾氏累世业农家…..”;这还说明,在明朝时期只要是军户身份,不能从事商业、手工业等其他行业,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耕种自己开垦的土地,是唯一的经济来源。八陡镇《徐氏族谱》,查不到族人明朝时期科举成名的记载。其二,八陡镇徐氏先祖徐让、徐谦,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到博山八陡镇的?依据大胆设想,谨慎求证的原则,推理为以下两种方式:(1)一三七四年,徐家军建立军垦官寨,其管辖范围是现在的博山区石马镇以及八陡镇。徐氏先祖徐让、徐谦,就是当时徐家军建功立业的将士,在八陡镇安家落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2)根据明朝的有关政策,军队将士身份是世袭的,子子孙孙都要当兵。奉旨征召的昆山五十位先祖,很可能是徐家军的后裔。昆山五十位先祖是从洪武至永乐年间陆续分拨山东各处。徐氏先祖徐让、徐谦,也许就是昆山五十位先祖中的两位。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八陡徐氏先祖与明朝中山王徐达及其徐家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总之,撰写本文仍旨在抛砖引玉,诚盼广大徐氏宗亲携手合作,解开历史谜团疑惑,共同完成父辈们的遗愿,为徐氏文化传承和发展, 做一点有益的工作,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撰稿人  :  徐炳炎          二零一九年七月六日初稿

                            二〇二〇年九月九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