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管理员第1年

天下徐氏网  
加关注15

欢迎访问天下徐氏网,一个为徐家文化传承努力的编辑

搜索
首页 > 族谱 > 10个家谱序言刊例给大家作为例子研究(四)
族谱
10个家谱序言刊例给大家作为例子研究(四)
2013-07-061191
 31、郭氏旧谱序(欧阳修撰)
 
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试冬躲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衷冬皆高祖元勋,均封列侯。忠生迁,迁生长,永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看焉。汉室既东,郭氏壮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迨至季唐,郭氏尤盛。有曰知运者,多战功,封太原郡王。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唐未兵略冬五季扰攘,以故子孙分适他国,所至皆以汾阳为封郡看,此汾阳郭氏之攸始也,难道以先王之谥为氏者与?抑难道以所居之官为氏者与?宋兴,海宇宁一,褒功继尽,推恩及远,诏封其孙元亨为永兴军助,以旌先王之功德,而俾泽流于无穷。元亨之从祖父讳在徽,仕唐庄宗鸿胪卿,以言事谪守庐陵。其子文国公,遂家邑麻岗。生三子:轩、并(左有“车”旁)、轮,轩生靖,大平兴国中仕至殿中侍御史。生熙,仕至吉州观察使,生三子:长曰龙,徙居吉水,仲曰圣,留居麻岗,季曰宜,亦徙居吉水。越二十余代,而万圣、振温、福海三公,先后宦游荆楚,一落业黄泊湖,为古堤桥之始祖;一桥寄武陵,转徙七里湖,为大潭溪之始祖;一就籍安乡,为黄山岗之始祖。然虽所居涣散,而一脉流传,子孙繁昌,硕大敏达者,盖由祖德深厚,故胤祚若是也。由此稽之,则后裔岂无腾踏有光祖考不尽如缕者。易曰:积善之荚冬必有余庆。诗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其郭氏之谓也。
  大宋熙宁四年辛亥仲秋,观文殿大学士太子少师欧阳修拜撰

 
32、广东潮阳《汾阳郭氏族谱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粤之有生之初,不知其几千载,亦不知其几千百人。后代子孙不修其谱,何以知其本乎?夫族之有谱,犹国家之有史鉴也。列其宗支,修其世系,撮其源流,纪其事实,上自始祖而至于曾玄,下逮复兴之祖而臻于云祁,如螽斯之蜇蜇,麟趾之振振,皆兴尊祖敬宗之心以别亲疏隆杀之分。然郭氏之由胚胎周文王之弟西封于太原,迄乎唐郭子仪仍封于汾阳,而后以汾阳为郡也。故郭氏之祖,前自兴化莆田仕宦吾潮,秩满不回,卜宅创业潮阳而居焉。宣省始祖公派下四房:长房居玉浦之溪内;次房分于举练都之铜钵盂;三房守祖之直浦之竹桥;四房居贵山都之南阳。分而言之,实由一本贯于万殊;合而言之,固知万殊原于一本。古有族谱之书,经宋金之争雄,罹元末之兵燹而失其传矣。中有收存谱系,或详或略,或朽或蛀,如荆璧之遭焚,神剑之沉渊,良可痛哉!予在京师回家省祭,有同姓之子孙七世孙连兴八世孙希祜等赍旧谱造予蜗庐,恳陈为其重修。予喟然叹曰:“予生于数百载之下,而欲讲明于数百载之前,亦已难矣!”噫,山不导不知起自昆仑,水不导不知来自碣石。固知族属莆田。由知宋之莆田魏塘郭孝子支流余裔,越宋而元,越元而今,远远之萃胄,济济之云祁。既修斯谱,宗族俱载于斯,昭穆备列于斯,亲疏之分明矣,缌功之服别矣。视万人由一身,敬祖宗于千古。山墓之所疆界之,业列记上祖,事实之中难尽纪录。故谚有之曰:“未有潮阳,先有何郭。”讵不信欤?视彼他族,大有径庭矣。予之管见,才学疏浅,固辞弗获,遂书以为郭门儿孙代代之所鉴云。 

 
33、湘阴郭氏家谱叙(曾国藩撰)
 
郭君伯琛,编次家谱,以谱例示予,自其姓氏源流与族看之所由分,枝派之所由衍,考之史策,征之杂纪,验之时代,多所发明,盖谱牒之学废缺久矣。欧阳氏有言:姓氏之出,其来也远,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谱。郭氏者,盛叙华阴间,见诸家谱,援引比次以相侈尚,察所著录,容有舛焉。郭氏出自姬姓,伟矣。虢、郭古义盖通,《年龄》称郭公,《国语》称郭靖君,当时已叙为郭族姓之著,岂待侈陈哉。伯琛为是谱,祥其信,阙其疑,文成而法具,事备而旨明,斯可谓雅达精揽者也。自予师东下,伯琛相从往来吴楚之交,四年倦而回,将休息乎京师,又以其日月之暇,汇为是编,夫年代之谬悠,人事之迁变,古牒散亡不复见者,可胜慨也。仁人孝子,怆乎兵革之方兴,搜辑其可见者,祖考以是凭依,子孙以是相属,固不敢且重乎。伯琛之为功郭氏,予尤有愧焉。用是推明其意以著其略,使凡为谱者,于兹取法,庶几有知之者。 . t% T2 ]$ H7 r1 G  Z: u2 [
  咸丰七年春仲春汀乡曾国藩叙 

 
34、山东日照崔氏家谱序言
 
家有族谱犹如国之有史,方之有志。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既可明世次,别亲疏,又可尊宗睦族,教育后人。
遗憾的是我崔家沟崔氏族谱已丢失多年,既不知吾族来自何时,源于何处,也难分族人世次亲疏,若日延年远,则更有失一派相传之意。崔家沟崔氏祖茔曾有墓碑多通,但仅幸存两通,其中一通只能辨认“故始祖崔氏之墓”几个大字,应为明朝所立;另一通为清朝末年(约19世纪80年代)所立,墓碑记载为“二世祖崔中宝之墓”,附有长支(下崖)崔氏家谱,但世系记载不清晰。
2006年冬,十四世肇全,十六世维会、维见、维启等众族人,常念无谱之憾,商定修篡崔氏家谱。修谱委员会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拜访了东港、岚山、莒县、五莲等崔姓同族,详细查阅了多家崔氏族谱,除西湖娄家庄崔氏家谱记载有“崔家沟家谱失自三世以上”的信息之外,其它皆无我崔氏族谱的线索。直到2007年11月26日,才在日照后村宅科村十六世维三家中,找到了崔家沟的老家谱。
该部崔氏家谱修于光绪17年,至少属于第二修,因谱序记载说:“篡而继修”时,“幸于古匣中得草谱一册”,那这一“草谱”应为更古老之谱。该家谱是崔家沟与邱后、宅科、崔家庄的合谱,家谱序言撰写者是十三世文,崔家沟村参与修谱的还有十三世儒、仪,另一位修谱者是方田。通过家谱记载得知:先祖崔中宝应为八世祖,而非祖碑所记载的二世祖;邱后崔氏从崔家沟迁去,九世奉立为该村始迁祖。据宅科十六世维三、维波介绍,宅科崔氏从邱后迁去,少时其长辈曾到邱后、崔家沟坟莹为老祖上坟,由此可推断,邱后、宅科村崔氏可能来自崔家沟。
关于崔家沟崔氏来源,老谱记载不详。十四世照悦、十五世宦荣曾说过:崔家沟崔氏于洪武二年从江苏东海迁来。我认为此说虽不一定准确,但有一定道理。理由有四:
一、洪武初年,明朝曾有组织的进行大移民,日照县大多数村庄都是此时由江苏东海(或称海州)迁来,我村也于此时或稍晚从东海迁来较为可信。
二、明朝初年,战乱频仍,苏北沿海地区倭寇猖獗,族谱记载吾始祖因被掠而逃难至大碾(四世称崔家沟)。吾始祖“被掠”,或许是因遭遇兵乱,或许是因被倭寇抢劫,正说明我崔氏可能于明初从东海迁来。
三、历史传播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口耳相传,诸多先祖皆有此传说,决非偶然。
四、根据日照崔氏族谱以及调查了解得知:五莲崔氏、莒县北部崔氏、日照城崔氏多属于青州核桃园后裔。而日照南部、莒县南部崔氏多来自江苏东海,与我村传说大致相同。日照梭罗树崔氏族谱记载,该村崔氏“自前明年间避流寇之乱由海州荡芦村播迁至照”,且该村十六世连安说,梭罗树墓地曾有碑记载该村崔氏于洪武二年迁居。莒县中楼崔家峪《崔氏祖碑》记载:“过祖讳山,明洪武二年由海东十八村迁此,因崔氏居山峪中,取名崔家峪”。莒县后山头渊《崔氏世谱》载:“明初始迁祖自东海十八村来莒之崔家峪安居,万历二年六世支祖迁居后山头渊”。我崔家沟村地处日照县西南,与梭罗树、中楼崔家峪相距较近,皆于明朝初年从江苏东海迁来,完全可能。
本次修谱,也留有诸多遗憾:
一是邱后崔氏源于崔家沟哪支,已无法考证;与我崔氏关系密切的邱后、宅科等崔氏与崔家沟崔氏的关系未能彻底理清。
二是原谱序言撰写者崔文,从家谱查询得知应是十三世,但其在序言中同时又称十三世崔儒、崔仪为“族侄”,有矛盾之处。
三是另一位修谱人“方田公”,不知是哪村人,简历怎样。
四是在十五世永庆、十六世维恩保存的地契上出现有“付圃”、“风君”等先祖的名字,但在家谱中却无法找到。
五是若我崔氏出自明初移民“中转站”江苏东海,那东海崔氏又出自何处?是来自山西洪洞,还是来自苏浙,是出自传说更盛的“博陵堂”,还是来自“清河郡”?据江苏崔氏联谊会会长学法先生介绍,我崔氏应来自清河南祖房,但没有证据。
这诸多疑问,恐怕只能留给后来人了,万望后来者考证之、续修之。
本次修谱体例仍沿用老谱格式,自右向左翻页,并将老谱所记内容、样式基本保持原貌,只对其中错讹之处进行修正。因时代变迁,已男女平等,且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本次修谱也将女士全部入谱。根据先祖的传统,崔家沟崔氏的世系与日照市、莒南县、江苏赣榆县相同,且所用辈字也统一,所以沿用先祖修谱时所用世次及辈分,辈分用字如下:
基肇荣维久,恩延世克昌。
书传兴裕远,尊祖耀增光。
崇文家国盛,孝敬显宗堂。
诗礼承绍绪,仁德恒祯祥。
忠厚喜益寿,乾坤平安康。
 
十七世孙 久华谨序
2008年11月20日

 
35、贵州兴仁白家冲白氏家谱序言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人有祖。当然国有兴衰和和灭亡,而家氏却源远流长。国家要靠民族凝聚力,民族要靠氏族凝聚力,氏族要靠家族凝聚力,这样才能构筑战时勇敢拼搏,平时能忠孝两全的稳固国家基础,实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仪之邦的太平盛世。人生虽不满百岁,但長寿者上可见父、祖、曾祖,下可见儿、孙、曾孙,前后七代一百五十余年事。聖贤写的史书让我们知道数千年改朝换代的历史,祖宗留的口碑家谱让我们知道数百年迁徙繁衍的脉络。虽然百年后事我们不能再见,但是只要坚持守谱续宗,把关排辈,就会血缘传递,宗族永继。报本追远,人皆有之,祭祖怀念,人之常情,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的固有美德。懂得做人的道理必须以亲睦族人为重。而家谱则把远近的族人都联络起来,崇尚亲亲睦邻的纯正风气,根深叶茂。一位哲人曾说过:“一个忘记自身历史的民族是可怕的”。小而言之,一个不了解自己繁衍历史的家族亦是令人可悲并让人担忧的。所以,编续家谱是我辈留给后代的嫡系脉络踪迹,责无旁贷,也是无量善事。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白氏家族,源远流长,始祖由陕西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迁至安南(今贵州省晴隆县)已六百多年,至今没有一本完整的家谱,只有先祖们的口碑家谱,断断续续,让我们略知数百年迁徙繁衍的脉络。鉴于二百多年没有家谱的原因,以及不遵祖训排辈屡有发生,不知上两代名字的子孙大有人在。随着一代代老人们的谢世,许多祖宗名字也随着他们永远消失了。当务之急就是尽量搜集整理祖宗名字,编印家谱,留传后辈。望白姓后代,无论贫贱富贵,迁居何地,都能父教子传,不乱宗别派。但愿以后,我们的嫡亲子孙再续家谱时有所依,让白氏后辈延芳百代!谨以此激励我白氏子孙爱家爱国,光宗耀祖!谨以此祝愿我白氏家族世荣昌盛,万古长青!
现在就本家族人的先后记载整理出来,使百世以后的子孙继承下去,源清流洁,这就是我的目的。笔者才疏学浅,不善谱叙,凭感恩回报之心,积一腔热血激情,知难而进,竭尽编辑之责,尽最大努力抢救白氏家谱文化,同时也唯恐我白氏家谱断失于当代我等吾辈。所以,在此关键时刻,我等只有尽心敬业,倾尽全力,诚惶执事,未敢有丝毫懈怠。编成此家谱,虽不堪为书,但可考世系,供后来者续谱为基。因笔者学识有限,加之忙于工作,没有更多时间深入走访调查,谱中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恳请族中长辈和审阅者增补与堪正。敬以此文,是为前言。
始祖不稳麟第十八世裔孙
不(白)仕端第6代孙  白玉华  谨言
                             公元二0一0年十月十二日

 
36、石塘祝氏家谱序言(辛弃疾撰写)
 
古昔天下分为九州,唐虞以降,九州之内无族谱者不得为大族显姓。鹅湖石塘祝氏肇自祝融,盖因封以为姓。龙骧将军冀州刺史僧勃是以为显姓焉。
   夫谱所以辨亲疏也。粤自大小宗废而亲疏莫辨,遂致疏远;相亲如途人者有之,岂特不为大姓其于一本万族之义尽失矣!
   祝氏既得僧勃奏降谱牒,得为大姓显姓。更数百年后裔,可久复取大宗小宗之法而增修支派。分晰名行详具,既以有祀其实矣!矧文观其先世祝奕公及翰林院学生刘先生序之且备矣!可久复以请者何也?诚欲申其大小宗之法,使为子孙者得有所考,而自绩其源流之正得有所据。而自失其妄胃之疑,其用心可谓宏且远矣。
予可以秘哉惟大宗百世不分示其亲也。小宗五世而迁示其疏也,然亲不能以下疏。虽疏而未始有不紊者,盖以一本散于万殊,万殊散之久远疏矣。由万殊原于一本,原其初则亲矣。
   若祝氏始于祝融,百世莫不尊以为祖,何尝有所分惟。自兖而迁衢自衢而徒居江山,自江山复迁鹅湖石塘,支派繁衍。苟谱牒放失则,居自为处;人自为家,名分其世,世一分始有不得其合者矣。此可久所以不吾不用心于谱之修也。
    可久曰:“不徒序焉必万规于其间,庶几来者坚所守。”因复之曰:“君子之降五世而斩,如以服言之衰降为期,再降为大功,三降为小功,四降为丝麻,五降为袒免,则服尽矣!五服之内虽有降杀,家相同处相近,有喜必有相庆,有衰必有相吊,不必规戒而自无不睦。五服之外则不然,毋曰服尽使然,亦智愚贤不肖之殊等耳。贤智者,虽疏而不失于新;愚不肖者,尚思体夫可久之心。恒存木本水源之思,彼贤而智者,何如其亲。吾何为愚不肖而取疏乎?以为愚不肖而故疏乎?”
   曰是贵溯流而寻源,远追僧勃公于先世近法,可久于当时不惟无愧于同姓,亦且无黍于大姓。则昔给之谱牒足以为文献之徽,今修之谱牒实有以使愚不肖而为贤智矣!可久之有功于斯,时有功于后世何如哉!可久淳厚雅致而粹于经学,授贵州刺史晔然有善政焉故,书以复云。
时绍兴戊午岁月日
龙图侍制湖北安抚使兼兵部侍郎
                                         辛弃疾谨书;

 
37、天津市欢坨于姓家谱序言
 
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参。国参者,比事属辞,使天下后世知所惩劝也。族谱者,抚枝溯本,使伯叔兄弟知敦睦也。国一日无惩劝,家岂可一日不敦睦乎?此吾族前人所以于家祠之堂匾,大书而特书曰:{敦睦堂}。因知古今之名门巨族,必有家谱,珍重而藏之者,非徒夸耀一时旧族也。良以上可溯乎木本水源,下以纪人枝分派别,即不致味祖宗所从来,亦不致等骨肉于秦越。而且岁时相通,伏蜡相聚,休戚相关,婚表相助过则相规,善则相劝,虽极繁衍之族,莫不肃肃蕹蕹[yong]维繁于谱,而不自知,谱之用大矣哉。我于氏得姓于文昭王,发详于周盛期,远不及考,考自天津始纪分枝也。始祖本江南淮安府山阳县人,于永乐二年,从成祖来北平[明清之北京],先居运河北“丁字沽尹儿湾里”,后因耕于欢坨庄,逐又迁居欢坨。在前明永乐耕读传家,历年以久,至本朝[清]定县已来,虽无顕官,而身入学门者,代有其人。至今迁居此地已四百余年[今五百余年],聚处东乡者,六十余户[今百余户]。族日衍而日繁,欲求世系昭然,枝派炳若端平谱。先是族有旧谱,但明末崇祯十四年,饥民作乱,纵火烧乡,谱逐经燹失存。幸于嘉庆初年,重为建立,亦可谓不幸中之幸也。但略记来由仅汇成神主总图,犹集成卷帙[zhi],恳族兄价人,族侄[永福],顺按神主总图,汇成草本,方欲效三津巨族之谱式,从事于笔墨,特以第三代中有失名一位,置笔访问者数载,无如竟莫能详。兹于苫[shan]凶之余,勉力从事虽有所疑姑且阙之,宁以疑传疑,不妄为之更改,但求集成卷帙,俾留心谱系者,聊有所考,至于广收四方之族,付之剞[ji]劂[jue],则有志而未逮,仍不无厚望焉矣。
 
           ——清嘉庆七年仲秋之月 十一代孙 秉 均序

38、李氏家谱序言
 
商乃古今之要地。贤之曰:“江淮之屏蔽,河洛之襟喉。”古今地杰风淳,人杰物丰,可记可传之事不一可足,第恐世远人湮,景事风蚀,良可悼哉!
    李姓始于远古,难以考。老子生,遂天下知。历经千载,子孙昌。昔李渊及子建唐,人间以李为荣,傲异性于国家。世代相传,不忘先人之伟业。尽心竭力,恐辱先祖之灵。放眼观,李氏之盛,荣及四海。人才之旺,依然如昨。
    尚不闻“千古之书莫大于经史“。国之为史;县之为志;宗之为普。记之,存也,传焉,用以彰往法来,备观省,昭劝戒耳。
    自先祖居此,三百余载。传至十几世,人丁兴。民国时,家谱不幸遗失,后人之罪也。于今也,众人有志修葺,子孙之幸事。
    余不敏,受众老之托,惶惶而记之,恐愧先人!
                                                                    十世孙李东方陋书于2004甲申年陬月

 
39、山东高密河崖王氏家谱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门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氏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0 t# c6 Z7 u6 C1 V, f& V' ]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氏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此为序。 

40、盛庄盛氏家谱序言
 
从来木有本而叶茂,水有源而流长,祖有德而世昌,其因果之理,而吾盛氏亦然也。
  溯吾盛氏祖先原籍居山西洪洞县老关窝,于明朝洪武年间曾以山东人烟稀少,明王朝将山西洪洞县之民迁到山东落户。吾始祖兄弟五人乘辕车奉令来山东,其中一支在山东濮州桑堂(现属鄄城县)定居;一支在邹县(现改为邹城市)马坡暂住后又移至兖州府济宁州西盛庄(现属嘉祥县)定居;其他三支落户地址不详有待查考。! |% b$ z5 d8 r) A6 `1 M6 w
  忆吾始祖来此地落户距今已有五百余载。自始祖至宏字代传有二十四世,据老祖茔地之各祖墓茔次查核,自二世祖至七世祖相继单传,六世其名氏因前受黄水灾谱失无从查考,实属遗憾。七世祖继承人有六,,曾以祖德递彰祖训有方、以忠厚传家为本、勤劳处世当先,从而世代逐渐兴盛,祖系昌而宗支分齿日增,而户渐繁富庶,加教业立家兴成旺族焉。目触盛况不禁欣庆,均感斯非偶然,诚以乃祖之伊德伊昌也,殆不啻如木本叶茂水源流长也。
  今吾盛氏为洞悉族史明确祖系宗支录属关联,树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概念,以便追思有兹以缅怀祖始、祖籍、祖系、祖德之心。抚今忆昔思绪追源,偶以叙族史、立族谱之义举,今参照鄄城系原有族谱及取得该系现在鄄城盛泽江、盛荣宪,现住范县盛克俭、盛克银之参加商定同立两系之盛氏族谱。
  吾族系经咨访查考对证以上实况,拟定以本村西南之老祖茔地、始祖墓暨各祖墓茔次,以暨各祖墓碑为据,将族系宗支继承各世祥载注册,绘谱立案以备查考,藉以彰祖德、明族史,亦将有益于后世也。
  谨序
  后列有族系宗支继承各册及有关族史查对材料,并有四筒墓碑模式。(盛氏族谱查对资料)
  1.本族谱分嘉祥系、鄄城系两册,于一九八九年两系同立。其中鄄城系另有立册,而嘉祥系这册盛氏族谱是以先分六支,后又以二支的长系、次系和效字祖系序写的,全文共分十五祖系。从此查考谱册,支系即可分明。
  2.本族世代是由嘉祥、鄄城两系后继人会同追思,定为从始祖至宏字代相传二十四世是以世代计而不是以名字计,因为前八世没使用统一的字代命名,以后不得擅自更改。两系同用的名字,即二十五世是光,后是培、中、宜、端、养;守、成、士、景、方,现光改为兴。
  3.据查我族二支九世之革杨梅桔,四祖名下其梅桔两名下没有后继人,经查考失传亦属遗憾。
  4.查我三支十一世祖盛光雷之墓碑是在康熙五十六年立的,我始祖是在洪武年间此地定居的,其间相距约三百一十多年,从康熙五十六年至今又是二百八十一年,从此可知我盛氏来此地历有六百余载。
  5.据我族系此次到同姓氏盛楼、盛洼、马坡等处查考均无确凿族系联系,但这几处同姓人均认为始祖是在明朝初年迁来的,因年久日深、世道变迁祖系无从查考,因此我族系均感到这几处同姓与我始祖兄弟五人乘辕车同来山东,尚不知下落的三支有关待考。
  6.本族系现有一千六百多名人口,其中以盛庄定居为中心,另有寄居在新桃河乡的河东、河西、吴庄、井庄、龙桥、崔庄;还有寄居在外地的,经本族商定现寄居在外地者仍许以后来本地落户。
  7.吾盛氏现有盛光雷墓碑、七世祖永思碑、九世祖盛杨追远碑、清庠生效朴祖墓碑,另有三块后土碑,经族商定要将此碑妥善保存,不得擅自销毁,以备查考资料。 
  8.本族谱是上、下册合订本,住在盛庄的盛氏族列入上册;住在河东、河西、吴庄、井庄、龙桥的盛氏族列入下册。  
  附盛庄盛氏修谱人:
  十九世:盛玉禹、盛玉支、盛玉鲁、盛玉修、盛玉溪
  二十世:盛宝源
  二十一世:盛春芳 
  公元一九九零上浣谷旦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