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官方微信

  • 微博
  • APP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徐氏资讯招远市张星镇徐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

招远市张星镇徐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2021-2035年)

   2022-06-16 IP属地 山东招远市住建局11360
核心提示:索引号:1137068500426728XC/2021-18812成文日期:2021-09-01发布机构:招远市住建局组配分类:专项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6第一条规划依据6第二条规划范围6第三条规划目标6第四条规划原则6第五条规划内容6第六条强制性条款7第二章村落现状调查分析7第七条村域文化遗产与环境景观现状7第八条村落空间格局风貌7第九条村落文

索引号: 1137068500426728XC/2021-18812 成文日期: 2021-09-01 发布机构: 招远市住建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本目录

 

第一章  规划总则                                                                                                    6

第一条  规划依据                                                                                                  6

第二条  规划范围                                                                                                  6

第三条  规划目标                                                                                                  6

第四条  规划原则                                                                                                  6

第五条  规划内容                                                                                                  6

第六条  强制性条款                                                                                                7

 

第二章  村落现状调查分析                                                                                            7

第七条  村域文化遗产与环境景观现状                                                                                7

第八条  村落空间格局风貌                                                                                          7

第九条  村落文物与历史建筑                                                                                        7

第十条  村落建筑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                                                                                7

第十一条  历史环境要素                                                                                            8

第十二条  村落用地现状分析                                                                                        8

第十三条  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8

第十四条  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8

 

第三章  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8

第十五条 村落历史文化与科学艺术价值评价                                                                           8

第十六条 村落文化遗产社会经济价值评价                                                                             9

 

第四章   村落保护框架规划                                                                                           9

第十七条 村域遗产与环境景观保护发展框架                                                                           9

第十八条 村落保护框架                                                                                             9

 

第五章  村落分类保护与保护区划                                                                                      9

第十九条 保护对象确认                                                                                             9

第二十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0

第二十一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                                                                                       10

第二十二条  村落保护区划与保护要求                                                                               10

 

第六章  村落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的保护                                                                               11

第二十三条 高度分区控制                                                                                          11

第二十四条 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11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规划                                                                             12

第二十五条 保护传承内容                                                                                          12

 

第八章  村落建筑保护整治模式                                                                                       13

第二十六条  保护整治模式规划                                                                                     13

 

第九章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13

第二十七条 村庄产业定位及发展策略                                                                                13

第二十八条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13

 

第九章  村落土地利用与人口调整                                                                                     13

第二十九条  土地利用调整规划                                                                                     13

第三十条 人口预测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4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调整                                                                                           14

第三十一条 道路交通调整                                                                                          14

第三十二条  公共停车场安排                                                                                       14

 

第十一章  绿地与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14

第三十三条  绿地系统规划                                                                                         14

第三十四条  公共空间系统                                                                                         15

 

第十二章  消防设施与环卫设施规划                                                                                   15

第三十五条  消防设施规划                                                                                         15

第三十六条 环卫工程设施                                                                                          15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建议                                                                                             15

第三十七条 分期建设项目                                                                                          15

第三十八条  期建设(2021-2025)投资估算                                                                        16

第三十九条 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                                                                                    16

 

附表                                                                                                               18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条  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2011)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20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17)

《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2019 年)

《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 (2017)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2006)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006)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 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2014)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2013)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2013)

《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2017)

《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19)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分类指南  (试行)》(2020)

 

第二条  规划范围

 

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范围主要为村落现状建设用地范围: 北至渡槽以北的原徐家公社供销社北, 西 至村西河心以西的山坡上水利干渠, 南至前涧与西河交汇处, 东至各居住用地与山林园地和耕地的交界处, 规划 用地面积约为 15.23 公顷。边界范围详见村落用地现状分析图。

第三条  规划目标

 

规划保护、彰显徐家作为胶东典型山区村落的整体空间格局、民居院落风貌和山水景观环境, 以人为本统筹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 为村落保护修缮和改造利用现存传统民居建筑提供技术支持, 为文化、旅游发展提 供规划策略,实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村民生活和文化旅游事业协调发展。

第四条  规划原则

 

在全面保护村落历史文化遗产、格局景观风貌的前提下, 适度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环境。 规划主要遵循地域特色保护的原真性与整体性原则、保护发展互动的可持续原则。

第五条  规划内容 

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一是价值评定-深入研究徐家村历史文化、落实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保存现状, 对徐家村的遗产价值进行综合 评价。

二是保护规划-确定保护框架和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划、制订保护措施、确定保护整治模式, 对历史文化 名村格局风貌与环境景观提出保护方法和策略。

三是发展规划-对村落用地总体布局和道路系统组织进行调整, 结合村落建设规划安排市政基础设施, 提供 文化旅游发展建议,进行景点旅游线路组织,制定保护建设时序和规划实施策略。

第六条  强制性条款

 

徐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强制性条款主要有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 三条。

第二章  村落现状调查分析

 

第七条  村域文化遗产与环境景观现状

 

徐家村域除历史文化名村本身外,主要以美秀顶的自然风景和农业梯田果园景观为主,美秀顶上有 1860 年 代捻军东侵时村民修筑的圩子墙遗迹一处,村西北有 1977 年修筑完成的石砌水渠和创业渡槽,是人民公社时期 的珍贵文化遗产。

美秀顶四周峰高崚嶒, 壑谷深邃, 松柏常青。历史上曾有古塔、龙王庙等遗迹, 但均已无存。其自然风景主 要有龙背、火车头, 险陡、小天、双顶、凶顶等十二顶, 及二台、三台、老虎嘴、鸡石、马苞石、下马台、藏獾 洞等石景,及狼尾涧、前涧、后涧、五叉沟等沟谷景观。

美秀顶环抱的村庄四周丘陵田野景观, 主要为果园梯田景观, 特别村北的前涧两侧,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学大 寨时期修筑的石堰梯田较为壮观,梯田中现在多为杏树,春天花开,沟壑丘坡上层叠如香雪海,风景较为优美, 具备一定的景观特征和潜在的乡村旅游价值。

第八条  村落空间格局风貌

 

徐家村为明清时期官道上发展起来的山区村落, 总体上分为四大部分, 即以后街为中心的西河边徐家村老街 片区, 以及地势相对较高的清末民国时期建设起来的南台片区、东堰片区, 东堰片区东侧在解放后新建住宅区延 续了传统的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民国和解放初期村落西河沿线、老街南北沿河傍山形成了一小长条居住片区, 最北端是 1960-1970 年代建设的以公共大院为主要空间形态的原徐家公社驻地片区。村落的三个传统片区的空间 格局相对规整且均有较强的防御性, 多拐拐胡同等设有过街门楼的街巷, 全村共设有十四道防御性大门; 各片区 之间的空间联系因地形关系也布置有部分院落,又较为自由活泼。

相关街巷见附表 1“徐家历史街巷列表”。

 

第九条  村落文物与历史建筑

 

徐家村内, 保存有一百五十余套清代早期以来至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院落, 建筑精美, 其中有招远市县级文 物保护单位 1 项徐家传统民居,具体名单不详。

第十条  村落建筑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

 

徐家村村落内建筑总体上以传统的砖木结构二合、三合院落为主, 保持了胶东山区传统民居院落的质朴风貌 特征。现存建筑建于清代与民国期间的占 36.75%,建于 1950-1990 年代之前的为 46.39%;质量总体一般,约占总数的 85.65%;传统砖石木结构约占 41.59%;屋面传统小青瓦保存较多,约占 54.39%;层高基本为一层建筑; 建筑风貌基本为一类和二类,一类风貌约占 35.97%。

第十一条  历史环境要素

 

徐家村各类历史环境要素保存较多,主要有西河古河道 1 条(含两侧石砌岸壁)、拐拐胡同等特色街巷 5 条 半(含其附属过街门楼 7 处、照壁和龛符 6 处、传统街巷铺地 3 段、石墙 1 段),东街及东堰区内胡同传统街巷 铺地 3 处、古井 4 处、石砌水利干渠 1 条(含石闸 2 座)、石桥 1 座、渡槽 1 座、其它照壁和龛符共 4 处,石墙 6 处(南台、后沟西段、后沟东段、东堰西入口、东堰东边、南台西边共 12 段,含其附属石屋 6 座)、机器磨房、 铁匠铺各 1 处。标语墙等 12 处。另有古树名木 19 棵,分别为古柿树 17 棵(西河南端 3 棵、南台附近 8 棵、后 沟 5 棵、东堰东南 1 棵)、古茶树 1 棵、古桂花 1 棵。

第十二条  村落用地现状分析

 

规划范围徐家村内用地主要为农村宅基地, 原徐家公社旧址招黄公路东有少量城镇住宅用地; 农村社区生活 服务用地, 主要为村委会包括祠堂, 徐天华故居为农村游览接待用地; 村子西北角为停车场和村民活动场地、村 庄集市用地合一的农村生活服务设施用地; 原徐家公社是址主体为石材厂等二类工业用地。村庄西侧原干渠旁有 少量其他林地、村庄四周多为果园等非建设用地;村东街北部有小卖部一处。

见附表 6“徐家村村域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

 

第十三条  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徐家村西有村级公路向北通向 206 国道, 与张星镇政府驻地联系方便; 村东南和村西南分别有村级公路通向 邻村朱宋和西汪家, 村北和村东建环村道路, 宽约 5 米,主要为通向东部山地的生产性道路, 整体而言, 村民的 对外交通和生活、生产交通十分方便。

村中东、北、南三条大街, 经统一铺砌后, 宽约 3 米至 5 米左右, 另外村北部的一条南北胡同、村东北部的 一条主要东西向胡同和村中街的西段也较宽,基本可满足机动车通行需求。

第十四条  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村中电力、电话线路均已敷设, 村西河西侧山坡上设 10KV/380V 变压器。因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 目 前村内没有自来水设施,村民主要采用液化气、柴薪等作为燃料;村内没有公共厕所。

第三章  村落文化遗产价值评价

 

第十五条 村落历史文化与科学艺术价值评价

 

徐家村, 作为始建于明中叶的山东地区建村高峰时期的典型村落之一, 徐氏家族及村落的变迁发展, 清末和 民国期间胶东地区四海经商和参与近代革命大历史的缩影和见证; 特别是村中的徐登庸家族是举世闻名的“龙口 粉丝”品牌的创立者, 具有十分突出的“龙口粉丝”文化内涵; 另外徐家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人民公社时 期, 也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 涌现出众多革命英雄烈士。徐家是山东地区官道商业村落和山区革命村落合二为一 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徐家村, 位于招远北部山区, 四面环山、三侧水绕, 山水田园景观优美, 具有明显的建设发展演变特征, 从 明清到清末民国到新中国时期, 形成了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四片聚居区, 村落街巷胡同布局严整, 随山形地势有 所变化, 并体现出明显的防御特征; 村中既保留有众多材质取胜的石头房, 又有不少建造精美、建筑技艺高超的四合院, 还有较多典型时代特征的公共建筑, 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面积达 24000 平方米。总体上 徐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十分完整, 街巷胡同空间丰富、民居院落数量众多、建筑类型多样、时代跨度宽广, 称得上是山东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区古村落之一,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艺术价值极高。

第十六条 村落文化遗产社会经济价值评价

 

徐家作为山东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传统村落, 地处招远北部山区古村落的枢纽位置, 突出的龙口粉 丝文化内涵和浓郁的红色革命文化氛围,以及优美的山水景观环境和丰富的村落空间环境与完整的历史格局风 貌, 是招远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财富, 不仅有助于推动地方旅游的发展, 而且在促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招远文化影响力和凝聚社会共识上,具有十分突出的社会经济价值。

第四章   村落保护框架规划

 

第十七条 村域遗产与环境景观保护发展框架

 

规划建议加强美秀顶圩子墙的勘探和保护, 并加强村内创业渡槽及南侧支渠相关水利设施的维护修整, 建设 西河水利风景带; 后涧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等各类垃圾, 整理两侧梯田, 整修石砌地堰, 加 强杏树、柿树等景观果木的种植, 建设后涧休闲采摘果园带; 加强美秀顶山体绿化, 整理美秀顶山石林壑景观游 览线路,逐步建设美秀顶景区,形成徐家“一区、两带、一村”的山水田园村落景观系统。

第十八条 村落保护框架

 

徐家村历史文化名村总体的保护空间框架可以概括为“山环水绕一古村、梯田古树渡虹桥; 老街南台和东堰, 一带三片家族聚。纵横街巷十七余,门楼过街石墙长;典型民居八十七,照壁标语传世风”,涵盖了徐家保护要 素的总体内容及其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

山环水绕一古村、梯田古树渡虹桥,是指保护徐家村的整体选址格局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景观, 以及创业渡槽 作为徐家古村落重要背景景观的整个古村; 老街南台和东堰、一带三片家族聚,是指保护徐家具有明显聚落发展 演变特征的四片家族聚居区域的整体空间格局。 纵横街巷十六余, 门楼过街石墙长,是指保护由十六条半东西南 北街巷胡同组成的方格网状街巷体系, 及其空间尺度、沿街立面、附属的石墙构筑与点缀其中的过街门楼等构筑 物景观; 典型民居八十七, 照壁标语传世风,是指全面保护村内的 24 处文物和 63 处历史建筑, 以及建筑上设置 的街巷照壁和院落照壁、天地神龛,及墙上的特色标语等反映民俗心理和时代风尚的相关构筑和历史环境要素。

详见附表 2: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要素一览表。

 

第五章  村落分类保护与保护区划

 

第十九条 保护对象确认

 

规划根据国标 GB50357-200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条例》、《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规定,将徐家村建筑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一般建筑、  障碍建筑五级进行分类保护。 

徐家村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家传统民统民居”1 项,规划建议选择保存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徐天华故居、  徐光嗣故居等民居院落和家庙、小学、粉庄等公共建筑共计 24 处作为“徐家传统民居”的组成部分进行保护; 

规划建议选择历史、建筑艺术和科学文化价值较高, 并决定予以重点保护的非文物建筑如徐贤故居、徐汐故 居等 63 处民居院落和徐家公社旧址列为历史建筑; 

其他建于 1949 年前的, 或具有一定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技术特征的民居建筑作为传统风貌建筑进行保护。文物与历史建筑具体名单见附表 3“徐家文物(规划建议)与历史建筑(规划建议)列表 ”。

 

第二十条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一)保护区划

徐家传统民居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保护范围即整个院落围墙及其基础外侧范围, 其建设控制地带为保 护范围外围 20 米的范围。 

(二)保护要求

保护范围内的保护要求: 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 要求进行保护, 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 不得施行日常维护外的任何修建、改造、新建工程及其 它任何有损环境、观瞻的项目。如需保护修缮, 对其外貌、内部结构体系、功能布局、内部装修、损坏部分的整 修, 应严格依据原址原样修复, 不得改变文物原状, 做到“修旧如故, 以存其真”, 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 国文物保护法》和其它有关法令、法规所要求的程序按审核手续进行, 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 由取 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在高度控制方面应保持现状高度或根据原状恢复。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保护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内, 不得建设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风貌有负面影响的建筑和 设施, 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对已有的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风貌的建筑和 设施,应当限期治理。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文物。 

第二十一条  历史建筑的保护

 

(一)保护区划

本次规划划定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划定方式依照文物保护单位的划定方法, 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两个层次。保护范围为历史建筑所在院落基地四至范围, 对于徐家传统建筑而言一般为其院墙外侧根基; 根据徐 家传统民居一般进深不大于 10 米,房屋之间间距很窄的特征,历史建筑的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向周边拓展 约 10 米。具体范围见“文物与历史建筑保护区划图 ”。

(二)保护要求

保护范围内的保护要求: 建筑修缮维护应优先采用旧料来更换损毁构件, 修缮的原则是“只修不建, 修旧如 故”。对于历史建筑的院落格局、建筑外立面、建筑结构体系、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室内外装饰不得改变, 其他 部分允许改变; 建筑修缮的重点是恢复其传统建筑与院落的布局, 根据历史建筑现状具体情况, 尽可能地恢复其 本来面目。在细部做法上采用招远张星北部山区地方传统民居的典型做法、样式材质等, 可以在对当地传统建筑 特色提炼下, 对无法恢复原样的部分做一定的创意性设计; 民居屋顶的现状仰瓦屋面、青石板挑檐不得更改, 民 居院落的外墙高度和石材材质及做法不得随意更改。本次规划定为历史建筑的民居禁止拆除。因特殊情况需要迁 移、拆除的,必须经过由相关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能进行实施。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保护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才 能进行, 高度不得超过历史建筑本身, 现状存在的应坚决拆除, 其建筑的形式以传统民居外观特征为宜, 以取得 与历史建筑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第二十二条  村落保护区划与保护要求

 

(一)保护区划

徐家作为山东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规划在综合评定古村落格局风貌和周边景观风貌的基础上, 划定徐家历史 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如下。保护范围总面积 15.23 公顷, 其中核心保护范围 8.7 公顷, 约占 保护范围的 57.12%, 建设控制地带 6.53 公顷, 约占保护范围的 42.88%。具体范围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规划 ”。

核心保护范围以现状文物与历史建筑(包含一般历史建筑) 的密集程度为依据, 结合现有街巷格局的保护要 求划定,西至原徐家村西河西岸水利干渠西侧边缘,向南至机器磨房后沿河西约 30 米,向北至徐家公社驻地,  北部至徐家公社驻地创业渡槽北侧, 东至村东东堰片区最东一条南北胡同附近, 东北至后沟街北侧沿街一进院落, 南至南台山地。 

建设控制地带, 考虑到核心保护范围的西、南、东外属于农林非建设用地, 因而主要划定村落后沟街以北和 徐贤故居附近的区域为建设控制地带, 属于与历史文化名村鸟瞰景观风貌密切相关的地段, 其建设以新居住区和 景观建设为主,对建筑风貌有控制要求。 

(二)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保护要求: 核心保护范围内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核心保护区, 要求确保此范围以内的历史 与传统建筑物、构筑物、街巷空间, 古树、景观大树等不受破坏, 如需建设须严格按照保护规划执行并经过上级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定批准。各种修建需在城镇建设部门及文管会等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下进行。 

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以建筑的修缮、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 求, 其外观造型、体量、材质、高度都应与招远张星镇山区素朴的民居建筑特征相适应, 外观以暖色调的杂石和 花岗岩、青砖、青瓦相结合为主。维护徐家历史文化名村的建筑风貌。 

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要求: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 在建筑材料屋顶形式、建筑上下段 比例、门窗尺寸等方面必须符合招远张星镇山区的传统民居风貌,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 门审核、批准后方能进行。新建建筑, 鼓励其按照一层传统民居院落形式进行建造, 沿街鼓励建设传统门楼而非 平顶房。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创造条件予以改造或拆除。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  不得改变和切断传统街巷空间格局。 

第六章  村落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的保护

 

第二十三条 高度分区控制

 

根据徐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民居现状建设特征,徐家村保护范围内建设区域分为三类高度分区进行高度控制,  分别为控高一层(檐口控高 3.0 米)、控高一层(檐口控高 3.3 米)、限制建设区域。 

保护范围内除文物与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维持原高外, 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 除历史宅基地的 修缮整治和恢复重建活动外, 不得建设新增居住建筑, 新建和整治建筑高度控制为一层, 檐口至地基高度, 根据 现状建筑的测绘调查, 以不超过 3 米为宜。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高度, 控高一层, 檐口高度根据现代民居 高度和村落风貌保护的要求,以不超过 3.3 米为宜。 

保留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西沟南北两侧的空地、田地和园地, 作为公共活动场地和农林田地限制建 设内容和建筑风貌。 

第二十四条 村落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保护

 

(一)街巷格局的保护

规划全面保护发展村落一道四街十六条半胡同的街巷格局, 重点维护街巷胡同的的空间尺度、保护修复沿街 建筑的连续立面。

村西招黄公路, 村中后沟街、前街和东街南段、后街, 作为村庄主要可行车道路, 需维持现有街道空间尺度, 可通过路面铺地修整, 形成线型顺畅的车行道, 并适当补植山区传统绿化、美化树种, 以体现传统街巷的空间特 征;村内其它街巷胡同,应通过传统院墙和房屋门楼建设、及宅旁传统绿化建设,维护原有的空间尺度。

根据徐家街巷胡同风貌的现状调查分析,对其 4 条大街和 12 条胡同两侧立面按建筑和院墙外立面是否保留历史风貌,分为保护修缮、保护修复、整饬完善、整治重建等四种模式进行保护建设。

各传统街巷胡同见附表 3“徐家村历史街巷列表”。

(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

规划将徐家全村分为“一带、三片”建筑景观历史风貌区域进行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

“一带”即西河景观风貌带, 以河边民居和河流景观风貌为主, 需保护修整西河东岸的沿街建筑墙体, 整治 控制西河西岸的民居建设,结合部分传统民居和水利设施,建设滨河公共休闲场所。

“三区”,即滨河老街片区、南台片区、东堰片区。三个片区由东街相联系,需根据其传统建筑空间景观特 征和现状,分别进行保护整治。

老街片区, 规划保持现状街巷空间尺度, 保护修复保持前街和后街、后沟街, 及其之间的南北两条胡同两侧 的建筑墙体和传统石围墙风貌,保持其密集矮小的街区建筑风貌,通过保留养护房前屋后空地现存杏树、梧桐、 刺槐等树木,增强胡同内攀援绿化,形成以传统石墙胡同为主导特征的建筑风貌片区。

南台片区, 规划保护修复南台中央街巷的石砌台阶和传统碎石铺砌路面, 加强街中照壁、石围墙等构筑物的 和两侧空地、园地等空间的保护, 保护修缮文物与历史建筑, 从而形成主街景观变化多姿、沿街房屋建筑精美的 山乡民居院落建筑风貌区。

东堰片区, 规划保持区域内的街巷空间尺度和纵横交错格局, 保护修复片区西部和北部入口的石砌高墙和过 街门楼, 部分恢复整体的城堡意象; 保护修复中间四条南北胡同和东西向胡同两侧的传统民居院落, 恢复其传统 碎石铺砌路面,使之成为街巷格局鲜明、民居院落风貌整齐的近现代民居建筑片区。

村南台西侧高崖, 及西河西侧山头, 规划作为鸟瞰全村景观风貌的重要观景点, 其景观视域范围内的相关建 设均应加以严格控制,不得建设有碍村落鸟瞰景观风貌的建、构筑物。

第七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规划

 

第二十五条 保护传承内容

 

根据生命真实、生态整体、发展创新、人本尊重、教育共享的原则,确定了徐家“龙口粉丝”加工制作工艺、 徐家传统民俗节庆文化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项目,对其传承地和保护传承方式进行规划建议如下:

龙口粉丝文化展示体验, 主要通过建设龙口粉丝博物馆和传统粉丝作坊, 展示徐家及龙口粉丝的历史文化及 相关文献文物,并传承展示“龙口粉丝”的传统制作加工工艺。

节庆民俗文化体验, 主要以胶东地区风格强烈的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主, 整理恢复“鸿泰”大秧歌的传统 表演形式和路线场地; 并选择保存较好的民居院落建设徐家民俗馆, 作为体验了解包括天地、关帝、灶王、门神 等民间信仰、以及徐家传统室内陈设和装饰特征的场所。

从宏扬徐家村的红色革命文化、传统书画文化、传统耕读文化, 建设徐家传统文化社区的角度, 提出相应的 文化建设发展场所如下:

利用徐氏家庙和村委建筑院落, 建设村史馆, 介绍展示徐家村历史文化和徐家革命英雄烈士事迹, 相关人物 故居挂牌标识; 建议选择南台附近徐千里故居等相关民居院落场所, 建设徐家文化活动中心, 展示徐家文化名人 的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布置徐家写生基地的展示交流空间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空间。建议选择徐家小学旧址, 建设乡村教育书院, 开设招远乡土文化教育与体验课程, 作为招远北部山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 并在村内 机器磨房、打铁铺等处展示传统农业劳作的器具和相关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和相关场所详见附表 4“徐家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传统文化社区建设 项目一览表”。 

 

 

第八章  村落建筑保护整治模式

 

第二十六条  保护整治模式规划

 

本着保护历史文化名村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的要求, 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对徐家历史文化名村 内的建筑物提出以下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的方式措施:

保护: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 必须遵守不改 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修缮:针对历史建筑(规划建议) 的保护措施, 需参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修缮时外 观细部做法上采用招远北部山区传统民居的典型做法、样式材质等。

改善:对于风貌、质量良好的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措施。建筑改善的重点是恢复建筑院落的历史布局, 保持 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及其有价值的细部构件和装饰,室内部允许改善和更新,以符合现代生活需求。

保留:针对其他质量较好, 与历史文化名村风貌没有冲突的一般建筑和构筑的保护更新措施。在保留现状建 筑的基础上,保持对其进行日常修护。

整治改造:针对与历史风貌不协调、有较小冲突或质量很差的其他建筑的整治措施。整饬改造时应当保持其 高度、体量、建筑风格、材质等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在装饰上不得过于繁复,应反映衬托文物与历史建筑。

拆除:针对其他建筑中风貌极差、质量极差、或因规划需要拆除的建筑的整治措施。

徐家村中各类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模式, 详见“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图”、附表 5“徐家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基 底面积)比例表”。

第九章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十七条 村庄产业定位及发展策略

 

以杏产业为主导, 兼及柿、小米、粉丝、蜂蜜, 建设徐家口后生态农业示范区, 发展品牌农业和农副产品加 工业;以村落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为依托,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加快服务业向第一、二产业的渗透, 积极发展 “互联网+电商”运营平台, 拓宽农产品销路及旅游宣传渠道, 从而打造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相融合的村落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十八条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村庄产业现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村民诉求及村庄发展趋势,规划形成三大大产业:

依托村庄现有近千亩杏林,扩大品牌杏种植,保护培育现有古柿林、古柿树,发展三季观光采摘旅游;

以徐家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载体, 依托其街巷空间、龙口粉丝文化和红色文化, 以传统文化研学旅行、乡村 博物馆、乡村民宿营造为契机,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省级旅游特色村及招远“口后山乡”古村落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村小米种植基地, 以及深厚的龙口粉丝文化, 提升第一产业的附加值, 延长加工链条, 发展口后品牌农 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第九章  村落土地利用与人口调整

 

第二十九条  土地利用调整规划

 

徐家历史文化名村的村庄建设用地, 整体仍保留为农村宅基地, 控制西河以西、东堰、南台和后沟北侧靠近 山体的住宅建设, 保留南台南侧和东堰东部的梯田果园, 西河两岸进行重点绿化, 建设西河休闲活动场地绿化带,作为农村公园与绿地。调整完善原西北临时停车场与活动场地。保留西河西岸的配电室和机器磨房, 并增设一处 垃圾收集站; 村北渡槽以南的徐家公社驻地旧址, 规划作为未来服务于整个张星镇山村旅游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节 点包括停车场和食宿服务等, 用地性质调整为农村游览接待用地。渡槽以北的原供销社和银行废弃院落, 建议作 为徐家新村建设备用地,暂不拟定用地性质。

徐家农村生活服务设施用地, 主要有村委会, 补充发展医疗卫生、游客咨询等功能, 为旅游和村人服务; 规 划建议在村委会对面的西河西岸一处废弃民居、东堰第一条南北胡同北口两侧的闲置空地和房屋, 以及拐拐胡同 北口的闲置石屋和废弃院落, 建设茶舍等村庄商业服务设施。徐家游览接待设施主要有徐氏家庙、徐家村史馆和 民俗馆,原徐家小学旧址建设“龙口粉丝博物馆”,徐春芝老粉丝作坊、南台徐家文化活动中心。南台附近菜园 或空地建设桂花园和街头绿地等农村公园与绿地,并设置公共厕所一处。

详见附表 6“徐家村规划区用地现状汇总表”、附表 7“徐家村规划区用地规划汇总表”。

 

第三十条 人口预测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徐家现状人口为 165 户 582 人, 户均约 3.53 人, 根据《招远市总体规划(2012-2030)》,全市现状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 0.65‰, 且除镇区外的农村镇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徐家人口增长亦呈下降趋势。村内 备用宅基地足以满足近期新住宅建房需求。

村内公共服务设施, 保留现有村委会, 并增加卫生室和老年活动中心等功能, 村委临街建筑及徐天华故居建 设的建设村史馆;利用徐天华故居建设徐家村民俗馆;原南台徐千里故居和徐春芝故居建设徐家文化活动中心, 作为徐家写生基地, 以及进行传统书画艺术交流和村庄文化活动的中心。利用南台最南端的徐千里故居、徐春芝 故居, 建设徐家文化活动中心。在徐家小学旧址及徐春芝故宅, 通过产权置换, 建设“徐家龙口粉丝博物馆”、“乡 土教育书院”作为徐家和烟台地区进行乡土教育场所。

第十章  道路交通规划调整

 

第三十一条 道路交通调整

 

规划维持村西招黄公路的现状宽度, 修整前街、后街、后沟和东街南段线型, 使之成为宽约 2.5-3.5 米不等 的村内车行道路;东街向南延伸段和后沟东部机耕路村中段,建议线型顺畅。

村内其它街巷,在保证道路畅通的基础,保留路旁空地作为绿化空间和应急停车空间,整治后街东端空地, 作为为村中消防等应急车行交通的回车场地。

第三十二条  公共停车场安排

 

规划近期在西河以西原徐家小学旧址北侧公共活动场地作为临时停车场,面积约 500 平方米,可停车约 20 辆。远期规划村北原徐家公社驻地大院以西,设置旅游停车场。

第十一章  绿地与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第三十三条  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保持村庄北侧、东侧、南侧的果园农田面状绿地; 建议建设西河休闲绿化带, 并在村南台片区利用宅旁 大空地建设四块街头绿地, 其中一处建设桂花园; 培育维护村西沟街、东街两旁的街角石院墙内的杏树、柿树等 点状绿化空间,以及东街在东堰片区西入口和南台附近的街角点状绿地空间。

村中其它绿化内容主要以街头门旁屋角空地的特色乡村绿地为主; 南北街巷墙体可增强攀援绿化, 庭院进行 点状小乔木绿化, 建议以杏树、柿子及梨树、桃树等开花着果树木等为主。从而营造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以五块街头绿地为主的点状绿化、两条特色绿化景观道路、一条公园休闲绿带构成的绿地系统。

 

第三十四条  公共空间系统

 

徐家村公共空间,主要以西河西岸的休闲步行绿带,和村委大院(村史馆)、民俗馆、徐家文化活动中心、 徐家龙口粉博物馆、徐家公社驻地游客集散中心的开放院落为主,包括两处以餐饮为主要休憩内容的石墙空地。 其它村民街头休息场地主要有后沟街东部、前街西端街头空地各 1 处。

第十二章  消防设施与环卫设施规划

 

第三十五条  消防设施规划

 

按规范设置消防栓,采用室外地上式,其间距不大于 60m,共设有 14 处,主要通过前街、后街、后沟街及 东街通达消防车。消防给水管网单独设置,建议从村东前涧水库引水建设蓄水池,容积不小于 50 立方米,作为 村内消防栓和消防水管的水源。要求消火栓压力不小于 0. 15MPA,出水流量不小于 15L/S。

加强居民防火意识, 普及救火设备使用知识, 各家均应配备灭火器等人工携带式消防器材, 并做好消防栓等 设备养护工作。近期采用罐装煤气,为减少火灾发生率,限制煤炉的使用。

第三十六条 环卫工程设施

 

规划在村西招黄公路北端河西设置垃圾收集站, 以利使用和输运, 垃圾收集站点的形式建议采用传统的石头 民居房屋形式,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村内果壳箱, 按间距 50m/只的标准, 布置约 15 处, 主要分布在村委会、龙口粉丝博物馆、乡土教育书院、 河西活动广场、南台、后沟街、东街、徐家公社驻地旧址等旅游景点故居附近。

公共厕所, 规划在村委会游客服务中心、南台东街大柿树处、后沟街东堰老街北入口、徐家公社驻地等处设 置 4 处公共厕所。

规划要求各户自觉保持门口街巷的环境卫生, 前街、后街、后沟、东街四条大街与村西招黄公路, 路面清洁 每周不小于 2 次。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建议

 

第三十七条 分期建设项目

 

规划按近期(2021-2025)、中期(2026-2030)、远期(2031-2035) 三期制定徐家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 发展的分期建设时序规划, 分别提出相关的保护项目、发展项目及其实施计划; 保护项目主要涉及文物与历史建 筑、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和完善整治工作, 重要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修缮项目,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 展项目;发展项目主要为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包括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防灾与安全保障项目等。

(一)近期建设(2021-2026)项目

保护项目,主要是保护修复村落前街、后街与南台片区的 24 处文物建筑,并对前街、后街、后沟街的沿街 建筑立面进行修缮整治,保护这一区域的街巷铺地、石墙、照壁、石屋等各类历史环境要素,并修复修复南台、 东堰片区的四个过街门楼;修整辘轳井,恢复英雄井;精心养护村内和村边 19 棵古树名木,整治其周边环境。 规划建议优先选择村委会西河对岸的徐峰宅、东堰片区西入口的徐永超宅、前街南北胡同徐颂宅三处历史建筑, 作为建筑保护修缮利用示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方面, 建议利用村委会与徐氏家庙、徐天华故居建设徐家村史馆和民俗馆, 展示村落经商历史和革命文化、传承徐家民俗文化; 利用原文化大院建设徐家“龙口粉丝”博物馆, 恢复建设传统作 坊一处, 传承展示龙口粉丝制作传统工艺; 利用徐千里故居和徐春芝故居等, 建设徐家文化活动中心, 作为徐子

政和徐千里书画艺术展示场所、以及徐家写生基地。

发展项目, 主要有改善恢复前街、后街、后沟街、南台及其之间的 9 条街巷胡同的沿街传统绿化景观, 建议 选择南台老街现状空地建设“鸿泰”桂花园; 进行西河环境景观整治建设, 保护修缮石砌岸壁、建设西岸沿河开 放场地, 作为集散活动广场和临时停车场, 并进行乡土乔木绿化。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 前街、后街、后沟街等 行车道路的硬化铺装整治, 全村道路均安装监控和照明路灯、设置消防栓, 每户配备灭火器; 布置建设自来水设 施,建设消防蓄水池和消防用水管线,以满足消防用水压力;开始建设雨污水合流管沟,首先完成前街、后街、 后沟街和招黄公路上排水沟建设, 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制定村落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分类收 集制度, 对村内街巷和西河进行环境卫生整治、清理垃圾, 设置固定垃圾收集场站 1 处,并在全村布置生活垃圾 箱 15 只,分别在村委、后沟街、东街增建公共厕所各一处。

(二)中期建设(2026-2030)项目

保护项目, 主要包括东街南段、后街与后沟间西胡同、南台西侧山下胡同、东堰片区胡同的沿街建筑立面保 护整治和绿化环境景观整治工作; 村内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整治工作; 保护修缮村内石砌水利干渠和提水闸、 引入民间资本恢复水渠边机器磨房和前街入口打铁铺,在西拐拐胡同内恢复建设老磨房一处。

发展项目, 主要有: 筹建以徐家为中心、以老街和梯田果园为主要写生内容的胶东写生基地; 辘轳井处茶舍、 东堰北口和东拐拐胡同北口休闲场所、徐家小学乡土教育书院等村内文化休闲餐饮场所的建设;完成村落排污、 电力、通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开始进行西河沿河两岸沿街民居院落的整治工作。恢复整治后涧两岸和孤 山坡梯田石堰景观,开始建设后涧休闲采摘园。

(三)远期建设(2031-2035)项目

保护项目, 主要需完成村内全部街巷立面整治和历史建筑与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修缮与改造提升, 使之符合 现代居住和民宿旅游功能需求。

发展项目, 主要包括完成徐家公社驻地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及前涧休闲采摘园和美秀顶景区的建设, 完善村 内相关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 通过旅游开发宣传和交通联系组织, 使徐家真正成为招远传统文化建设和古村落旅 游的重要节点。

第三十八条  近期建设(2021-2025)投资估算

 

规划依据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03)、山东省安装工程消耗量定额(2003),类似项目的造价资料, 及山东省及烟台市人工和材料市场价格现状、各项收费规定和拆迁补偿价格等,进行近期建设项目的投资估算, 确定 12 个保护项目和 11 个发展项目的建设投资分别为 951.85 万和 236 万,投资估算总额为 1187.85 万元。

项目具体建设内容和投资估算见附表 8“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建设投资估算”。

 

第三十九条 规划实施与管理建议

 

规划实施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建设的重要一环, 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关政策主要包括行政政 策、法律政策和经济政策三种。

(一)行政政策

行政政策主要是指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发动群众, 参与保护。建议成立招远市山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 办公室, 负责对徐家等山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建设进行指导、协调、监督, 制订保护和建设的完善制度和程 序, 统一领导保护工作, 协调各方面关系, 为保护和发展重大问题作出决策; 设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建设咨询小 组,由专家、民众和相关利益方组成,对保护工作中的修复、整治建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

(二)法律政策


 

 

 

 

 

法律政策主要指强化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法律法规性质, 严肃规划建设许可制度, 对于违反规划进行开 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有明确的处罚措施。依照名城保护条例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 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行 为, 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控告和制止破坏、损坏历史文化名村

文物与历史建筑的行为。

在徐家历史文化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 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 招远市人民政府城乡 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前, 应当征求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意见, 不准拆除 文物与历史建筑, 相关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经招远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批 准。

在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 应当制订保护方案, 经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同 级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并依照有关法案、法规办理相关手续: 改变农林耕地、湖塘等自然状态的活动; 在核心保

护范围内进行影视摄制,举办大型群众性的活动;其他影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或者历史建筑的活动。

(三)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建设资金的募集和应用, 及对历史文化名村内涉及到房屋产权的经 济行为的政策引导,应落实资金“三纳入”(纳入当地经济体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村镇建设规划, 纳入财政预 算),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遵循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自身规律的经济政策。

相关政策主要有: 多渠道筹措保护资金。利用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集体单位与社会赞助、市 县级政府与行政调拨、居民筹款等资金, 设立徐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村落内文物建筑和重要 历史建筑的修缮整治,改善古村内的生活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针对重要历史地段、历史街道的保护与整治, 设立专门的低利率贷款, 用于房屋的整治与维修。尽量考虑保 留老住户, 对私房居民, 鼓励自己维修, 政府进行补贴; 对无力自修的居民, 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 使人口外迁。

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设中符合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规定的项目建设主体, 可以给予贷款利率和开发补偿的优惠 政策。对保护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天下徐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验照 鲁公网安备3702110200101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033  |  鲁ICP备10203768号-64 |  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YB1370211001375
    商标注册证号:®第61593557号 |  法律顾问:刘国栋 律师1596542616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