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官方微信

  • 微博
  • APP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徐氏资讯钱湖书楼知多少 - 江苏徐氏新闻

钱湖书楼知多少 - 江苏徐氏新闻

   2019-03-13 IP属地 山东4840
核心提示:  主讲人崔雨   崔雨,男,1974年出生,陕西蓝田人,助理研究员,求学于奉化溪口,工作在宁波大学。审计专业毕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在读。崇尚自然,热爱艺术,先后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系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主讲人崔雨

  崔雨,男,1974年出生,陕西蓝田人,助理研究员,求学于奉化溪口,工作在宁波大学。审计专业毕业,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在读。崇尚自然,热爱艺术,先后在多家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系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多以私人创建为主。从唐代以来,中国的书院代代相承,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诗书之乡”鄞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重教兴学一直是这个江南名邑的优秀传统。据《鄞县志》记载,宋代鄞州的书院,有十余家之多,堪称鄞州书院的鼎盛时期。

  享有“西子风韵,太湖气魄”美誉的东钱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争辉,历经岁月的洗礼,东钱湖畔无数遗迹湮没在山水之中,其中就有隐学书院、二灵山房、东湖书院、茂屿山庄、余相书楼等等,至今它们仍散发着历史的幽香。

  隐学山庄

  钱湖多古迹,其中最古老、最著名的要数“隐学书院”,相传为徐偃王所建。

  远古时期,中国有三大部落:华夏、东夷和苗蛮。位于黄河上中游的华夏族,经济文化发展较早,势力最为强大;位于黄河下游的东夷族,发展较缓慢,后来成为诸多小部落的首领。长期以来,两部落间不断发生战争也不断地融合。相传,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东夷族领袖少昊的后裔大业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恩赐给大业的儿子伯益姓赢。大禹治水成功继承帝位。大禹晚年准备传位于伯益,但伯益淡于权位,主动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起来。夏启六年,伯益被杀害。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厚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山东中部、南部,郯城一带。若木封徐后,徐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到周穆王的时候,徐国传到了第三十二代,徐国君主是以仁义著称的徐偃王。《辞源》释:“周穆王时,徐子称王,号为偃王。”有一次,徐偃王在疏导河道的时候,挖出了一副红色的弓箭,并以为是上天给他的暗示,要他取代周穆王成为天子,于是就率领周围的三十六个诸侯,一起起兵进攻周朝。此时周穆王正在昆仑山西王母那儿做客,得到消息后立即返回镐京发兵讨伐徐偃王。眼看一场血战就要发生,徐偃王不忍让生灵涂炭,于是立即收兵弃国出走。后徐偃王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深山之中,后来经过会稽(今绍兴),来到了蓬莱(今舟山)隐居。郦道元《水经注》载:“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导沟陈蔡间,得朱弓赤矢,以得天瑞,自称偃王。江淮诸侯,从者三十六国。周王闻之,遣使至楚,令代伐之。偃王爱民不斗,遂为楚败。”徐偃王因仁义而兴国,又因仁义而亡国,却无怨无悔。中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把他和仲尼、周公、皋陶、伊尹、汤、尧、舜、禹并列一起,看重的正是徐偃王的“仁义”。

  后来,徐偃王来到东钱湖边的一座青山下,过起了隐居生活。徐偃王建造了一座书院,作为自己读书的地方,并大力传播中原文化。徐偃王去世后,葬在鄞县东钱湖畔的青山上。同治《鄞县志》考证古时“隐”通“偃”,判断此山确因徐偃王墓而命名。据载,徐偃王隐学于此,其墓在“县东四十里隐学山,旧名栖贞。”后人为纪念徐偃王,把他读书的地方叫做“隐学书院”,把隐学书院所在的青山叫做“隐学山”,把隐学山附近的一条山岭叫做“隐学岭”,把隐学岭背后的村庄叫做“岭后”。

  晚唐时期,人们又在隐学书院所在地建造了“隐学寺”,成为东钱湖畔最早兴建的寺院。寺院的建立使书院的陈迹得以保存下来,寺内还供奉着徐偃王的神位。大殿楹联中有“寺旁王陵”字样,可见徐偃王墓确实就在寺院附近。隐学山一带人家大多是徐姓,为徐偃王的后代子孙。如今,一部分人住在隐学寺附近的郭家峙村,一部分人则迁到云龙镇的前徐村。

二灵山房

  东钱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以山灵水灵而得名的“二灵山”。这里是“钱湖十景”之一的“二灵夕照”所在地。二灵山不仅因山灵水灵而得名,更因塔、寺、山房、名人而闻名于世。二灵山名人中以鄞县人陈禾最为著名,二灵山上的二灵山房便是陈禾所建。

  陈禾,字秀实,鄞县人。元符三年(1100年)中进士,初调郓城司汉,为民众昭雪了几起死囚案,被呼为“青天”,于是被荐于朝廷。权相蔡京派酷吏李孝寿,为铸钱一案无故牵涉许多朝臣,陈禾查清后,奏明朝廷加以解脱。其时,东南武备松懈,陈禾奏请朝廷增拨银两,修缮城池以备盗贼,可是却被一些朝臣诬为无事生非。不久即发生几起盗贼破城事件,朝臣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于是被朝廷升迁为左正言。

  陈禾在朝为官,刚正不阿,不媚权贵。当时童贯专权,与权臣黄经臣一起排斥忠良,朝臣敢怒而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直说:“此关国家安危之本,吾负言责,岂可不言。”遂上本徽宗,首劾童贯复劾黄经臣种种罪状,要求把此二人发配远方,一时震动朝野。朝中大臣反复议论而不决。徽宗皇帝不耐烦了,拂衣而起。正欲入内,被陈禾一把拉住袍袖,恳请徽宗议毕,不料拉得重了,竟将龙袍撕裂了。徽宗道:“正言,你把朕的衣袖撕裂了!”陈禾哭奏道:“童贯等辈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辞恳切,徽宗也很为感动。这时,内侍捧新袍上殿请徽宗更衣。徽宗摇头道:“留此袍,以嘉旌直臣。”然而陈禾毕竟力不敌众,斗不过童贯的权势,被诬为“狂妄”,遇赦后,便回到故乡鄞县。

  东钱湖东南的二灵山位于下水港口,一面连山、三面环水,风光绮丽,有游龙入湖之势。

  陈禾钟爱东钱湖秀丽的山水。宋熙宁年间,陈禾在二灵山建造“二灵山房”,又名“二灵院”。后来,人们在二灵山房原址上建造了“二灵寺”。据《天童寺志》载,唐末五代,钱元瑾在这里始建石塔二灵塔。现存古塔当为北宋政和年间所造。1997年,二灵塔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灵山水堪称千百年来东钱湖风光最美的地方。每当夕阳斜照,阳光横穿古塔石孔,塔影倒映湖中,为二灵山水最美的时候。岁月沧桑物换星移,钱湖十景中一些景观已湮没无存,而“二灵夕照”却依然如故,长伴钱湖。

  “二灵”的来历,还有一说,与陈禾有关。早在宋朝,徽、钦二宗被金兵掳去,北方国土被金兵侵占,康王赵构逃到杭州做了南宋小朝廷的高宗皇帝。而高宗听信秦桧等人,只图偏安不思北伐,以致抗金名将岳飞父子被害,而徽、钦二宗死于金国。陈禾对徽、钦二宗感情深厚,当他听说徽、钦二宗死在金国后,就辞官回到东钱湖,建造“二灵山房”,表面上看是由于建在二灵山故名“二灵山房”,实则是在供奉徽、钦二宗灵位。

  陈禾一生不媚权奸铮铮铁骨,受到当时人们的崇敬。陈禾临终前嘱咐儿子葬在二灵山。陈禾死后,后辈将其墓地建在二灵山上。陈禾儿子陈曦官至翰林学士,秉承其父遗风,死后亦随父亲同葬于二灵山上。陈禾孙子陈伯鼎亦登翰林,世称“祖孙三学士”。

 东湖书院

  鄞县的书院也称“书楼”、“山房”、“山庄”、“居”、“斋”、“讲舍”、“堂”等。据记载: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曾“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宗之”,首开讲学之风并且各自创建书院,曾有“四明庆历五先生”的美誉。此后鄞县各地书院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东钱湖畔众多书院中有据可查的首推“东湖书院”。

  说到东湖书院,不得不说起东钱湖北边的高钱村。《四明谈助》记载:“高钱山,山下有高、钱二族,故名,旧志称‘西亭山’。”高钱村背靠宽广的邱隘平原,三面环山,万木葱郁,河网纵横交错,有众多青石板路、老石桥以及石砌的航船码头等等,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翻看高钱村的历史,宛如打开了一幅中国山水画卷,处处透露着广博和深邃。相传高姓和钱姓是高钱村的两大姓。高姓的先人来自汴梁,系武烈王高琼之后。宋建炎年间,高姓子孙随皇室南渡居住在鄞县,其中有曾做过泰州如皋尉后隐居此间的高友文,他和奉国军节度使钱亿之后的钱顷,住在东钱湖北,嗜好读书谈论经史,于是高钱之名遗留下来,后渐渐形成高钱二族。从此高钱村和读书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中“长江下游的书院”一章记载,鄞县的东湖书院为元天历元年陆居敬、陆思诚创建。元泰定二年,陆居敬和陆思诚两兄弟,为实现父亲陆天佑办义塾施教本地人的遗愿,捐地60亩在高钱村兴建义塾。义塾建成后,被命名为“东湖书院”。光绪《县志·古迹》记载:书院“讲有席,息有榻,凡庖??之所,食饮之器,蔬莳之圃,虽微而完”。

  后来,元代鄞县学者、教育家程端礼(字敬叔)和元代鄞县理学家、诗人程端学(字时叔)两兄弟在高钱讲学。他们一同受学于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史蒙卿,且以教育论著而闻名,因此时人将他们与宋代程颐、程颢兄弟相提并论,也称为“二程”,史称“二程学舍”。程端学在《东湖书院记》中是这样赞美高钱村:“山围而献秀,水澹而浮光,舟行若乘气凌空,不知身在尘世也”。程端学在一块碑文中纪念书院的落成,称赞陆氏的贡献。据《浙江·宁波书院对联集锦》载,元天历元年,乡人陆居敬与弟陆思诚创建东湖书院于东钱湖北,奉朱子像,教一乡之子弟,堂名“育英”。至正间翰林编修马易之建先贤祠,祀宋代陈禾等10人。程端学曾为记,明代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钱湖畔,还有一座“东湖书楼”。东湖书楼为元代高僧释祖铭所建。释祖铭,俗姓应,字古鼎,奉化人士。1280年出生,后来在鄞县东钱湖北侧青山创建“钟秀阁”,即“东湖书楼”。

  1358年,元代甬上儒学大师兼山水诗人袁士元在五十六岁高龄之际,重返高钱旧馆留宿书楼“金子亨书楼”,高钱的许多文友相聚一堂饮酒作诗。

  (摄影龚国荣)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天下徐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验照 鲁公网安备3702110200101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033  |  鲁ICP备10203768号-64 |  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YB1370211001375
    商标注册证号:®第61593557号 |  法律顾问:刘国栋 律师1596542616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