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官方微信

  • 微博
  • APP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徐氏资讯长春非遗| “徐氏中国结”——用结绳编织吉林“美景”

长春非遗| “徐氏中国结”——用结绳编织吉林“美景”

   2020-08-06 IP属地 山东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长春晚报 姜彦艳6060
核心提示:“学结绳起初只是个人爱好,通过文旅融合,不仅结绳的内容推陈出新,而且在技艺传承与发展上也有了更多变化。”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晓雪说。作为“徐氏中国结”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和丈夫李亚峰通过文旅融合的平台,闯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百年传承“中国结”一根丝线,一盒串珠,一双巧手,细致地将这些物

“学结绳起初只是个人爱好,通过文旅融合,不仅结绳的内容推陈出新,而且在技艺传承与发展上也有了更多变化。”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晓雪说。
作为“徐氏中国结”的第四代传承人,她和丈夫李亚峰通过文旅融合的平台,闯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的新路。

百年传承“中国结”
一根丝线,一盒串珠,一双巧手,细致地将这些物件儿盘绕集结,就做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多年来,徐晓雪默默地坚持着家族传承百余年的手工结绳技艺。
徐晓雪家族的中国结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当时,徐晓雪爱人的曾祖母就是一名巧手的匠人,专门为朝廷制作宫灯穗、荷包等物件。这时候的绳结,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衣服到装饰,绳结无所不在。

此后,结绳技艺在徐家以婆媳传承的形式,被一辈辈地继承了下来。到了徐晓雪爱人祖母的手中,结绳技艺向更加实用化发展,赶马车的皮鞭,捕鱼的渔网,装菜的网兜……都能通过结绳这门手艺编织而成。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结绳在徐家,又演变成了用塑料输液管编织工艺品的形式,一只金鱼钥匙扣卖3分钱,可以用来贴补家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徐晓雪继承了婆婆的手艺,并在家族编织中国结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徐氏中国结”与传统中国结相比较,除打破传统红色为主,采用多色丝线编织以外,还以“越做越精巧”作为自己的技艺精髓。
2019年,“徐氏中国结”传承百余年后,获得了“长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
“非遗”搭“旅游快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主要以人为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经济价值,它不仅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还是人类文明的“活态”延续。
从2005年学习结绳技艺开始,徐晓雪就一直没有放弃过钻研,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结绳上。除了钻研结绳技法,有美术功底的她还钻研绳结的设计,开发新款产品。但当时她付出的劳动认可度很低,更换不回相应的报酬。

“当时绳结是没有市场的,我一两天设计编成的绳结,只能卖20元,还需要我自己去一些文玩、淘宝平台上推销。”徐晓雪回忆。
除对手工中国结认知度低以外,市场上还充斥着大量的机器编织绳结,价格很低,占据市场主导。但这种绳结设计单一,耐久度不高,与传统的手工绳结相比缺点十分明显。
2018年,国家提出文旅融合这一概念后,徐晓雪的结绳技艺搭上了旅游这趟“快车”,逐渐壮大起来。
文旅融合赋“非遗”新生
“文化是货,旅游是车,借助旅游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才能大卖。”徐晓雪的丈夫李亚峰这样表达文旅融合给“非遗”带来的生机。
2017年开始,在政府的帮扶下,徐晓雪夫妻的工作室有了不小的突破。“政府给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搭台,不仅让我们在省内有了名气,而且在全国也越来越受欢迎。”李亚峰原本有自己的事业,为了支持妻子,他也将精力向结绳倾斜。

2018年,跟随政府到各地参加展会,政府搭建的平台给了“非遗”技艺很好的发展空间。不仅让技艺走出去,也让技艺活起来,更为技艺的传承打开了市场。
“以往我们靠的是口碑,现在一次展会下来,获得的客户可能就有一二百个。”李亚峰说,每次外出展示,都是很好开拓市场的机会。
除此之外,吉林省内各地景区也有了“非遗”的一席之地。伪满皇宫博物院、长白山景区等等,“徐氏中国结”在这些景点的销售额也在不断攀升。

“长白山景区是吉林省旅游的名片,徐氏中国结是‘非遗’名片,二者结合就代表着吉林特色。”针对长白山景区,徐晓雪开发设计了一套名为“天地人和”系列中国结挂饰,其中有萨满神鼓、七星神等元素,民俗味儿浓郁。
借助吉林美景和民俗,徐晓雪说:“我的创作灵感从未枯竭。”好的文创产品,能给游客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徐氏中国结也借此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发展
“文旅融合,文化是核心,旅游推动文化,文化让旅游的形式和内涵都更加丰富起来。”全国休闲游憩环境智库专家、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苑海龙说。
苑海龙认为,“非遗”的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传承、保护和利用。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将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带动民间旅游发展方向,同时也用旅游形式促进文化的发展。长春市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促进“非遗”走出去,让海内外的游客知晓吉林省有这么多能人时,也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苑海龙表示,“非遗”在未来发展上,还可以借助“智慧旅游”平台,将传统与科技结合。当下“非遗”项目的展示多数还以实物为准,未来可以采用虚拟展示的形式,让“非遗”得以延续。
目前,长春市文旅部门也在加大“非遗”项目的挖掘和保护力度,通过举行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让“非遗”项目获得更多的认知,将这份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礼物带到域外。未来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产业,将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天下徐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验照 鲁公网安备3702110200101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033  |  鲁ICP备10203768号-64 |  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YB1370211001375
    商标注册证号:®第61593557号 |  法律顾问:刘国栋 律师15965426167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