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点,荷花山镇芙蓉村里,徐平昌早早起床生火,忙着安排一天行程。早在春节前后,同族人就在张罗着祭祖的事宜,想着一会儿的大场面,徐平昌略有些激动。“今天是老徐家的大日子,东北三省的徐氏后代都会赶来祭拜先祖。 ”徐平昌是徐氏家族第九代后人,这也许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
“我们这一支在族里叫‘老麻子店’,根据现在的统计,这一支就有7000多人。 ”祭祖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徐洪奎告诉记者,祖上最早落脚时,在同巨村开了一家旅店,老祖宗有16个孙子,在昨日的祭祖中,他们的后人带领众人行礼下跪。
一人寻根,得到了全族呼应,东北三省的族人热情极高,有人捐献资金,有人查找家谱。去年8月定下今年清明节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我们这次活动不单单是为了纪念祖先,也给后代们树立一个精神。 ”徐洪奎说,祖先不远千里迁徙到东北,白手起家逐渐壮大起来,这种吃苦拼搏的精神需要后人们传承下去。
“在乾隆时期,辽东半岛是禁止移民的地方,那里隶属于清代发祥地被重点保护,被朝廷视为禁地。 ”徐洪奎告诉记者,先人之所以迁移至此就是靠养柞蚕手艺。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辽东半岛的柞蚕业就是由徐家传播过来,在当时江南桑蚕丝绸业名闻天下,但辽东半岛的柞蚕丝绸业则居全国之首,辽宁柞蚕业可占全国三分之二,从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柞蚕依旧称霸全国。当年徐氏柞蚕曾有三个商号,“盛”、“兴”、“隆”字号的商铺遍及东北三省,黑龙江省最早的蚕丝学校也是由徐氏创办。
徐洪奎说,这支后裔没有显赫人物,早些年间,也只有做到九品的官员,大多数族人都默默无闻,如今后代里有出类拔萃的,但也称不上知名人士。“其实大多数人都不是出生在名门望族,正是这些人铸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石。我的先辈闯关东而来,靠着一双手打拼下来,心中始终恪守着传统文化,踏踏实实的劳作。 ”徐洪奎说,同族人每家都保留着自家族谱,记载家族兴衰,不忘先人恩德,每逢春节等节日,家家户户会请出族谱供奉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