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

    官方微信

  • 微博
  • APP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徐氏资讯徐国史考略 选自《徐姓祖陵文化》

徐国史考略 选自《徐姓祖陵文化》

   2015-12-31 IP属地 山东14410
核心提示:李常松 徐 斌 徐国亦称徐戎、徐夷、徐方,夏商西周时期是一东方强国,疆域曾包括山东蒙山以南今平邑、费县至郯城一带广大地区。
  
李常松  徐 斌
 
    徐国亦称徐戎、徐夷、徐方,夏商西周时期是一东方强国,疆域曾包括山东蒙山以南今平邑、费县至郯城一带广大地区。周初后,渐次南迁至苏皖北部洪泽湖西侧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带,春秋时为吴国所灭。长期以来,由于有关徐国的文献资料记载太少,人们对其专门研究和已公开发表的文章不多。笔者因水平有限,很难对徐国历史进行全面考察,在此只就其中几个方面略述己见。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徐国的姓氏
    关于徐国的姓氏,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最后一段有明确记述。太史公曰“秦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萤廉氏、秦氏。然秦氏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赢姓盖其族,则秦、赵,宜祖少昊氏。”按司马氏所说,徐国为少昊后裔,徐之先为赢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改称徐姓或徐氏。
    古代姓氏有别。姓是母系氏族制度的反映,所代表的是纯血缘的族亲关系,即同姓者必出自同一祖先。徐国与秦、郯、莒等十三国都赢姓,因为他们共同的先祖是少昊。而氏是父系氏族制度强化的反映,其所代表的不纯是血缘的族亲关系,还包括着社会、地域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古代同姓者不一定同氏名,同氏者也不一定是同姓同祖,姓与氏之间并无直接的关系。商代西周时期,凡同氏往往要辨其姓,春秋战国时则辨姓或辨氏,到西汉司马迁已将姓与氏合二为一。今天所谓姓,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古代的氏。
    被徐、秦、郯、莒等国尊为共国祖先的少昊,是传说中东夷人的祖先。《拾遗记》载:“少昊以金德王,母曰皇娥。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子,即太白之精,降于桑际,与皇娥谨戏。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子”。“少昊之墟”在山东曲阜。据说少昊“以鸟名官”。《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从郯子朝鲁时所讲的少昊以鸟名命官的历史的话中,可以看出少昊时代其政治职官与诸种军事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徐与郯同为少昊之后,郯子讲到的其先祖的历史,同样也是徐国与郯国共同祖先的历史。由郯国的历史传承与职官制度的演变轨迹,同样也可推证徐国在夏代以前的历史是丰富充实而且多姿多采的。
    徐国建立的时间
    关于徐国的建立,目前为止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徐国为大禹时少昊后裔皋陶所建;二是大禹时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禹封伯益子若木于徐,建徐国;三是夏仲康帝封若木于徐,建徐国。三种说法从时间上讲,实际分为两种:一是认为大禹时所建;二是认为仲康时所建。
    从文献记载看,皋陶确实是东夷少昊后裔中一位佼佼者。皋陶,偃姓,偃、赢一音之转,二字古时相通。《帝王世系》载“皋陶生于曲阜。”曲阜本“少昊之墟”,皋陶晚于少昊又与少昊同姓,说明皋陶氏族出于少昊。《史记·夏本纪》载皋陶是尧舜禹时期著名的东夷部落首领,舜帝时被授于理民的卿士官。其正平天下罪恶,民得安居乐业,政绩突出,颇得人心。禹帝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尧舜禹时期是“禅让”制,禹在执政时曾“举”荐皋陶为其继承人,如果不是皋陶早逝其有可能继禹之后而成为各部落联盟首领。
    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中国社会到皋陶所处的尧舜时期,已经具备出现国家这一统治形式的条件,但目前我国史学界公认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由血缘氏族部落进入地域氏族部落联盟时期,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是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另外史料记载中国古代分封制度是从西周才开始的,称徐国是大禹时期皋陶所建或大禹“封”若木于徐所建,从大的时代背景分析,应该是不大可能的。
    协助大禹治水成功的伯益,亦写作伯翳、柏益,或称大费,与皋陶处于同一时代且同为东夷少昊后裔部落首领。《国语·郑语》载“赢,柏翳之后也。”韦昭注“柏翳,舜虞官,少昊之后伯益也。”伯益在舜帝时以东夷部落首领身份协助大禹治水,被舜授于执掌山泽的虞官。其在任期间,山开泽辟,政绩卓著,舜赐其姚娌女为妻,同时命其为少昊氏祭祀者。或以为因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费,故亦称大费。伯益族在舜时地位相当高。禹帝时,因皋陶卒,故禹又授政于伯益。禹死后,禹之子启与伯益争夺部落联盟首领之位。《战国策·燕策》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启与友党攻益而夺天下。”《竹书纪年》载“益干启位,启杀之。”伯益被杀后,东方赢姓部落首先起兵反对夏启统治。在东方起兵的同时,西方有扈氏部落也起兵反叛。启亲率大军讨伐,与有扈氏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而被“剿绝”。夏启经过激烈的斗争,镇压了反抗者,建立了国家机器,确立了夏王位世袭制。
    启晚年不再像以往的部落联盟首领那样,与部落成员一道平等地从事各种活动,而是脱离民众,田猎无度,过着“淫湎康乐”的生活,因而造成了“万民弗利”的局面。启死后,子太康继位。太康与启一样一味享乐,不问政事,最后闹到兄弟五人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出现了五观叛乱,刚刚稳定的夏王朝再度陷入分崩离析之中。太康死,弟仲康立。仲康时,五观叛乱虽已被平息,但夏王朝统治力量大为削弱,此时东夷各势力强大部落不服夏的统治,纷纷自立为国,而夏王朝根本无力征讨。称徐国为夏仲康时东夷赢姓部落中的伯益之子若木自立为王,建立徐国,应当是情理之中和比较接近历史事实的。在徐国建国前后东夷赢姓部落还同时建立了郯、莒、奄等许多方国,其中郯、莒两国与徐国为近邻。
    徐国的地理位置
    徐国建国时间早,存世时间也较长,其疆域范围先后变化很大,不好确指。现仅据有关史料,对其地理位置分两个大的历史时期予以简述。
    (一)夏商时期
    该时期徐国的地理位置主要在今鲁南地区的费县到临沭、郯城一带,西部包括今平邑县东北一部分地域。《尚书·费誓》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甲戍我惟征徐戎。”《书》序:“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传:徐戎、淮戎并起为寇于鲁,故东郊不开。费,鲁东郊之地名。”这里徐戎、徐夷指徐国,鲁指鲁国。鲁侯伯禽为伐徐国,在鲁东“费”地誓师,说明此时“费”地是徐国前沿阵地。《说文解字》:“余,下邑,从邑余声,鲁东有余城,读涂。”余即徐,这里也明确指出徐国位于鲁国以东。各地《徐氏宗谱》均载:“伯益其后封于徐,子孙遂居东海郡,以徐为姓。”今鲁南费县至临沭、郯城一带,汉以后属东海郡。《徐氏宗谱》称始祖“葬东海郯城北七里”,考诸地理,其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二)西周春秋时期
    该时期徐国先在鲁南,鲁侯伯禽东征《费誓》后,渐次南迁至苏皖北部洪泽湖西侧今安徽泗县、江苏泗洪一带。1965年费县上冶镇台子沟村一徐人墓地出土的“徐子氽鼎”,说明周初徐国仍位于蒙山南麓的费县、平邑一带古址。其后,《汉书·地理志》载:“临淮郡”有盈姓徐国。《括地志》载:“泗州城北三十里,古徐国,即淮夷也。”此徐国即由鲁南南迁之徐。西周中期周穆王时因徐国势力大,分东方诸侯由徐偃王统领,此时徐国地方五百里,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后周穆王命楚文王伐徐,偃王败走徐山,春秋鲁僖公三年(前657年)徐国灭舒国,期间徐国的地理位置均有所变化,但大致上讲基本稳定在江淮一带今徐州以南江淮地区。
    徐国的有关史迹
    有关徐国的史迹主要有以下各条:
    夏朝仲康帝时,伯益之子若木在“以山东费县为中心”①的原“伯益多年经营的兴旺发达地区”②建立徐国。
    夏帝抒执政时,制造兵甲,征于东海,徐国始臣服于夏,受其爵命。
    夏孔甲帝时,“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包括徐国)畔之”。③
    夏桀东伐蒙山,徐国反夏。后来商汤起兵伐桀,桀众叛亲离,身死而国亡。
    商朝建立初期与东部方国部落关系密切,中期自商王仲丁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仲丁时,蓝夷作乱,征之。自是夷人“或服或畔,三百余年。”④蓝夷,位于今山东临沂一带之东夷。或以为蓝夷即徐夷。
    商王武丁统治时期,商朝政治衰败,“东夷寝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⑤徐国与东部众多方国部落由东向西、南部地区推进。或以为此时徐国已南迁至江淮一带,或以为此时徐国西扩近奄国(今曲阜)。
    商朝末期帝乙、帝辛(殷纣王)时,商王朝对包括徐国在内的东夷诸国举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战,东夷诸国奋起反抗,大大消耗了商朝的军力和实力,最终导致“纣克东夷而损其身”,带来亡国的灾难。
    西周成王初年,管、蔡、霍三叔及武庚联合东方徐、奄、郯、盈、薄姑等方国兴兵反对成王统治。周公率大军东征三年,平息了武庚和三叔的叛乱,打败了东夷诸国。不久“鲁侯伯禽宅曲阜,徐、戎并兴,东郊不开。”⑥徐国是周初时东夷中几个强国之一。虽经周公东征打击,但以徐国为首的东夷在周公之子伯禽就封鲁侯不久,依然举兵反抗,并使鲁国“东郊不开”,给鲁国造成很大威胁。鲁侯伯禽率师伐徐,在费地作《费誓》后击败了徐、淮夷的进攻。此战后徐戎、淮夷被迫渐次南迁淮水南北。鲁侯“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⑦此时鲁国的疆土,向东到达了大海。
    康王时,徐夷复兴,带领九夷进攻宗周,徐国的军队曾一度西到黄河。
    穆王时,徐国强盛。周穆王不敢和东夷作战,分给东方诸侯由徐偃王统领。偃王的属地在潢池以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传说周穆王后来命楚文王伐徐,时徐偃王“不忍斗其人,故致于败。乃北走彭城武原县东山下,百姓随之者以万数,因名此山为徐山”。⑧
    宣王时,徐方、淮夷反周,宣王命召伯虎平定淮夷、徐方。
    春秋时期鲁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8年),鲁、宋、齐三国军队在鲁庄公率领下讨伐徐国。
    僖公三年(公元前657年),徐国灭舒国。
    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春,楚国因徐国灭舒而伐徐。冬,楚国军队在徐国娄林打败徐国。
    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徐国在齐国支持下伐楚之盟国英氏,以报娄林之仇。
    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徐国伐莒国。
    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夏,徐国国君参加楚、蔡、陈、郑、许、滕、顿、胡、沈、小邾、宋等十二国及淮夷于楚国申地举行的诸侯会盟。会盟期间楚国人捉住徐国国君,不久后又放回。
    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徐国军队随楚、蔡、陈、许、顿、沈、越等国军队伐吴国。
    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楚国伐徐国。
    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齐国伐徐国。
    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昊国灭徐国。徐国国君章羽率近臣逃至楚国,成为楚国的臣民。
    注:
    ①②李江浙《秦人起源东方考》,《先秦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四期。
    ③《史记·五帝本纪》。
    ④⑤⑧《后汉书·东夷传》。
    ⑥《尚书·费誓·序》。
    ⑦《诗经·鲁颂·閟宫》。
 原文发表于<蒙山文化研究>
收入2010年<徐文化国际论坛论文汇编>
 
标签: 徐姓祖陵文化
  • 微信

    微信扫码分享

  • 新浪微博
  • QQ空间
  •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文或视频来源于宗亲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其他网站原创类内容一切版权归天下徐氏网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站,并注明来源,谢谢配合。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验照 鲁公网安备37021102001017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20033  |  鲁ICP备10203768号-64 |  销售预包装食品备案:YB1370211001375
    商标注册证号:®第61593557号 |  法律顾问:刘国栋 律师15965426167
    回顶部